根扎龙头山
2022/10/8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3139.html
黄茅埂不是一座山,是一座山脉。它挺立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美姑、雷波和马边三县交界处,像一道脊梁。山势由北向南延伸,北起马边县大风顶,南至美姑县柳洪乡龙头山,连绵公里。大风顶主峰摸罗峨觉海拔米,山脉尾峰龙头山也是米海拔。凡是大凉山彝族人,没有不知道这座山脉的。因为,它是彝家人敬仰的一座神山,心目中的图腾符号。
龙头山形似龙头,高昂在美姑县柳洪乡政府所在地背后。龙头下面,是米深的峡谷。龙头对面,相对望的,就是闻名全国的“悬崖村”——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
柳洪乡波莫峨泽村,就在龙头山上,与悬崖村直线距离3公路,海拔比悬崖村高一倍。整村都住在龙头山上,地势非常险峻,常年云雾缭绕。
波莫峨泽,彝语就是“大山之顶”。
当地风水先生说:乡场的位置在龙脉上,因下面的河谷壑了口,泄了龙气,这里的彝乡人才祖祖辈辈受穷。当地人信了,安于天命。
偏有一帮人不信这个邪,他们从成都、乐山、自贡、美姑……来到这个乡,下沉到各个村,帮他们把“泄了的龙气”堵住,帮他们脱贫,过上富足日子。
波莫峨泽村第一书记瓦西雍林就是其中一个。
初识瓦西雍林
年9月10日,我们决定这天向波莫峨泽村进发,想去看看黄茅埂,看看龙头山,看看龙头山上的这个与悬崖村两对门的波莫峨泽村,看看这个90后驻村第一书记瓦西雍林有怎样的“三头六臂”。因为我们了解到,他居然完成了第一任第一书记的脱贫攻坚任务后,又到龙头山上来扶贫,第二次当上第一书记。
西昌朋友说,西昌到美姑县的柳洪乡,虽然只有公里,但要开四个多小时的车才能到。
我们感到惊讶。但朋友是本地人,他的话我们信。我们可以想象,这一百多里路有多么难走。
12点半,我们在西昌一家快餐店匆匆吃过饭,一点半钟准时从西昌城出发。车子出城半个小时后,开始爬山,一弯一弯地绕,一圈一圈地爬。爬上山,车子便钻进了云雾路段,能见度不到50米。走出云雾,能看到起伏的草地、啃吃草的牛羊马群。然后就是下坡,黑油路沿着一条峡谷伸向远处,路的一边是欢跳的小河,一边是峭壁。远处的峭壁上,不时能看见一挂飞天瀑布。
随着导航提醒,车子在一道小桥处左拐,脱离了黑油路,沿着一条最多3米宽的水泥路上行。路是从峭壁上抠出来的,左边是数十丈高的陡壁,真担心上面有巨石滚落,右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
这是通往柳洪乡的公路,路很窄,有不少坑洼,有的地段还有塌方的土石没被清理。一路上行驶得心惊胆战。下午五点,前面山坳出现一个小场镇,我们的目的柳洪乡到了。车刚在乡政府并不大的停车坝子停下,一个个子不高、黑瘦却挺精神的青年向我们走来,老远就伸出手与我们相握。他就是波莫峨泽村第一书记瓦西雍林。
瓦西雍林说:“现在时间不早了,路不好走,你们累了,先休息下,明天一早到村上去看?”
我说:“你们几点吃完饭?”
他说:“不定,一般六点半,因为要等下村的干部回来。”
“正好还有一个多小时,”我便对瓦西雍林说,“那就先听听你当第一书记的故事吧。”
瓦西雍林,90后,家住美姑县城。四川警察学院毕业后考上政法干部学院,年毕业,分配到美姑县公安局政治处工作。
第一次当“第一书记”
瓦西雍林说,他第一次当第一书记不是在柳洪乡,是在九口乡勒合村。
那是年6月,九口乡勒合村第一书记因为检测气象被电击受伤,他是突然接到组织上的安排,去了勒合村,继续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接到组织的调令,瓦西雍林没来得及同家人商量,就准备行旅,告别妻子和还不会走路的女儿,就匆匆出发。
九口乡离县城50公里,路很烂,瓦西雍林开车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乡政府报到。在九口乡党委书记阿支的陪同下,又开车半小时到达勒合村。
那天是6月13日。因为事先通了电话,村委班子都在村幼教点等候。村上没有办公点,临时把幼教点的空屋当做会议室。
一切都走着程序:与村班子干部一一握手。乡党委书记向村干部们介绍新来接任的第一书记。瓦西雍林作自我介绍。勒合村支书介绍村里基本情况。
勒合村六个组,58户贫困户,其中20户只有一间房,人畜混居,没有通组路……
村支书是一个二十八九的青年,比瓦西雍林大一两岁。介绍起村里情况有条不紊。
瓦西雍林从车上搬下行李和生活用品,在村上为他打扫干净的幼教点的一间空屋里住下。
摸底、走访,是必须的第一步。山大,面积宽,都不通车,每一户贫困户都得用脚步丈量。
瓦西雍林把勒合村的4组放在最后走访,因为它的海拔高,米。这个组19户农户,75人,全是贫困户。走访其他的组,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到9月,才开始对4组走访摸底。从村部到4组,得爬两个多小时的山。
9月是当地的梅雨季节。每天上山走访都得穿上雨衣。
这天也是一样,瓦西雍林同包村乡长阿比里合穿上雨衣雨鞋,8点从村幼教点出发。走时是毛毛细雨,天矮得伸手可触,越走雨下得越大。到后来,山上到处都在跑山水,哗啦啦地响,如滚雷。山路陡峭,且窄,瓦西雍林第一次冒着大雨在这样的险峻大山上攀爬,很吓人。好在他是经过警校的训练,还有乡长阿比里合陪同,危险没有把他吓退。
他们这天是去走访一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恩扎。
当他们水淋淋地出现在恩扎面前时,老人显得很激动,因为这个组住在高山上,路不好走,很少有干部上来。恩扎老人拉住瓦西雍林的手,因为激动,声音有些颤抖:“共产党……来了……”
恩扎的房子在一处坡坎上,只有一间,破烂不堪,仿佛推一掌就会倒下。屋里空荡荡的,到处都在漏雨,没通电,墙角堆着一小堆瘦小的土豆。老人穿着一件黑色的彝族服饰,驼着背,赤着脚,颤颤巍巍地走到火塘边,揭开锅盖,热情地请瓦西雍林和乡长吃早饭。
彝族只吃两顿饭,土豆是老人刚刚煮熟的,有五六个,冒着腾腾热气。屋子里弥漫着浓郁的煮土豆味。
婉谢了老人的盛情。瓦西雍林问恩扎老人有啥困难?
老人混浊的目光望了一眼门外如注的雨,沉默了一下,说:“冬天马上到了,有一双鞋,有一套过冬衣服,这个冬天就能熬过去了。”
瓦西雍林在本子上记录着老人的需求。他听到老人最后一句话,心里酸楚得要落泪。原来,老人这一生的苦难,就是这样一年一年熬过来的。这大山里的贫困户都是这样熬过来的!
顶风冒雨,瓦西雍林走访了三个月,胶鞋穿破了两双,总算把全村的贫困户走访完。个中艰辛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才能品尝到。但他没有怨言,心里想,总书记说了嘛,要精准脱贫,不深入调研,谈何精准?
铁脚走出民情账,村里深度贫困的现状揪着瓦西雍林的心。他连夜梳理走访记录,拎出需要解决的难题:住房、交通,移风易俗,还有村里的产业发展。
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是贫困户的过冬问题。瓦西雍林有个要好的同学在城里开酒庄。他的相求,同学没有推辞,把撑门面的两瓶红酒拿出去拍卖了4万元,买了物质,小到打火机、袜子,大到棉衣、棉被,自己亲自开车送到村上。瓦西雍林和同学、村干部把所有物品按照贫困户人口多少分成58堆,摆放在村机耕路边,通过村广播通知,58户贫困户都来了。
恩扎老人也来了,他领到10多样物品。瓦西雍林双手将专门让同学为恩扎老人购买的棉衣和鞋子递到他手上,说:“老人家,这个冬天你不会冻着啦!”恩扎一把拉住瓦西雍林的手,热泪顺着皱纹的沟壑直往下淌……
脱贫就是做实事
要让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是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但在这样的大山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路不通,就谈不上住上好房子。因为要住上好房子,得运得进建筑材料。勒合村的通村公路只通到村幼教点。通往各组的道路,最宽处只能通马车。
年7月,瓦西雍林到勒合村任第一书记不久,就开始跑县交通局,找到分管交通的副局长,把村里交通道路的照片和视频给他看,说明村里的交通状况,让他分一点资金给勒合村,这是全县最贫穷的地方之一。
副局长说:“你先回去,我到村里看了再说。”
不得不说这个副局长是个急性子,三天后就来到勒合村,瓦西雍林陪着他到村里走了一圈,副局长感慨地说:“这路真的有点恼火。不过,我还得向县委书记汇报一下。”
仅仅一个星期,勒合村就来了几名地勘设计员,进行地勘和路面的规划设计。
勒合村的路被交通局立项了。9月,从乡到村、从村到各组的路开始动工修建,四台挖挖机同时进村作业。15天后路基修好,70天后,全村10公里通组路全部贯通。路一通,村里的小车增加了七八两,大多农户买了摩托车。
村民说,这下不用担心娃娃上学摔到悬崖下面去了。
路通了,该是帮助贫困户住上好房子了。
瓦西雍林为改善贫困户的住房条件,造了计划,向县扶贫移民局申请到资金万元,为村里60户贫困户改善住房。80%修建在原地,自己出劳力修建。但4组因为海拔高,生存环境恶劣,19户贫困户全部动员下山,修建在村上规划的彝家新寨。
这是年11月。
村上有三户贫困户没有劳动力,包括恩扎老人在内。建房时,村上帮他们请来匠人,没有小工,瓦西雍林带领村委班子和4组的组长打小工。令瓦西雍林感动的是,邻居们看见村干部都帮助困难户打小工,也主动来帮忙,直到把新房修建完工。
年5月,全村58户贫困户都住上了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目标的。村上没有产业,老百姓也没有资本购买牲畜喂养。瓦西雍林争取到县畜牧局、农业局的帮扶,在村里推行了“借羊还羊、借薯还薯(土豆)、借枝还枝(果枝)”。借羊还羊,主要是把美姑黑山羊借给贫困户喂养,这种山羊一次能产两三胎,一胎能产四五只。见效快,户均增收元。青薯9号是县农业局引进的优良土豆品种,亩产-斤。年,光是土豆,全村户均增收元。核桃树经过改良,户增收元。
年,还有邻县一家企业联系瓦西雍林,想给勒合村捐赠10万元钱。
当时,他正在谋划着村子里发展特色产业,根据村子石头多、土层薄的特点,了解到很适合栽种花椒树。瓦西雍林就对那家企业老总说:“发钱就没意思了,几天就用了。帮助贫困户发展持续性产业,才是治穷的根本。”
瓦西雍林让老板捐赠了2万株花椒苗,在全村栽了亩。年初挂果,就增收40万元。这一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元。
勒合村顺利退贫。
第二次当“第一书记”
按照组织上规定,第一书记一般任期满两年就可以回原单位。瓦西雍林没有。
年6月,组织上找他谈话,说柳洪乡波莫峨泽村脱贫任务艰巨,让他再去挑重担。
瓦西雍林是警察出生,自有一种迎刃而上的战斗精神。他说:“组织上让我去,我就去。”
年6月下旬,瓦西雍林来到波莫峨泽村,第二次当上住村第一书记。
乡党委书记阿吾尔布向他介绍:柳洪乡全乡10个村,只有一个非贫困村,但也有贫困户74户。波莫峨泽村是全美姑县海拔最高的村,也是全县22个极度贫困村之一,目前都还有38户贫困户待脱贫,到年底整体脱贫仅有15个月。而这个村年人均也才多一点。不过,你不要怕,我们乡党委班子会全力配合支持你的工作。
乡长曲比衣夫又详细地给他介绍了波莫峨泽村的具体贫困程度和脱贫现状。
“当时,我真正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早晨,瓦西雍林开车从乡政府出发,带我们去波莫峨泽村部的路上时说。
车子一直在往上爬坡。路都是水泥路,不太宽,错车有难度。好在隔一段距离,有一个错车平台。有些路段的路面已经被山洪冲毁,铺垫了些碎石。走在一个急弯处,瓦西雍林减慢了车速,说:“就在前两天,两个下派驻村帮扶干部开车走到这里,因为错车,翻了下去。幸好,坡上有棵大核桃树把车拦住了,两个人都没事。要不是运气好,落下谷底就完了。那下面可有0多米深呢。”
这时我们才注意到,这个村的山坡上长有很多大核桃树,核桃树掩映下,一户一户新修的农房若隐若现。有一段路,已经开始在铺新油路了。
车子爬了半个多小时,一个安置点出现在眼前,排列整齐,都一楼一底,乳黄色外墙涂料显得格外亮眼。这个安置点,是波莫峨泽村最后一个贫困户安置点,都是住在龙头山上一组的贫困户。安置点在龙头山的山腰,从这里出发,到一组村民原来的驻地,还要爬一个多小时的山路。
波莫峨泽村的村部在安置点的前面,是一排小平房,前面有一个小广场。看得出,是用混凝土浇筑了挡土墙,回填土后才有这一个小广场。下车后,我们先到村部去看一下。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在村办公室门口迎接我们。瓦西雍林介绍说,他叫余利兵,是富顺县检察院纪委年选派来的驻村帮扶干部,今年七月做了胆结石手术刚刚六天,就又回到了波莫峨泽村,继续同队员们为村民脱贫一起奋战。这些工作组队友们都很少回家,不分白天夜晚地为村里人脱贫奔忙。
看着白云缠绕的山梁和沟壑,看着那些蚯蚓一样的弯弯山路,我们想象着他们爬涉的艰辛。
安置点的38户贫困户,都是住在山顶一组村民,今年5月入住。安置点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征地,做基础。为建这一个安置点,政府可是花了大血本。既要考虑到村民们耕作方便,又要住上好房子,通公路,村上只有把点选择在村部旁边,只有这里坡度稍微缓一点。尽管如此,还是用了大量混凝土、钢筋浇铸基础,然后进行回填土,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房子和中间的水泥过道、花铺,这38户安置房才有了立足之地。但还是能够看出,两排安置房如梯田一样,站立在山坡上。
波莫峨泽村文书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这些房子,从基础到竣工,每户投入80余万元,施工方在中途还罢工,说价格太低,做不出来,是瓦西雍林书记找他们做了几次思想工作,才复工。
农户都是今年5月才搬进来居住。为让他们从山上搬下来,瓦西雍林没少跑路,没少做思想工作。因为搬进新居,要求拆旧复耕,大多村民舍不得旧房子,尽管很破败,毕竟住了几十年,有感情了。有的还希望在旧房里堆放杂物。
瓦西雍林白天要忙其他工作,村民们也要到地里忙活路。他都晚上山上找农户交谈、动员。一般是晚饭后7点出发,8点半到达,开始一户一户敲门,向村民们动员搬迁,做拆旧复耕宣讲。回到驻地都凌晨1点。最晚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那天晚上,已经11点半,但只有勒卓古体一家还没做动员。瓦西雍林撬开了他家的门,做完动员工作,回到住处已经两点过了。
安置点的贫困户
安置点的水泥道两旁,索玛花艳艳地开着。
安置点很安静。正是玉米收获时节,大多农户到山上辦玉米去了,留在家的人不多。
勒卓古体在家,他家就在安置点口上。走进他家里,沙发、茶几、坐凳摆放整齐,正面墙壁上挂着习总书记头像,屋里收拾得干净、整洁。
他说:“这些家具都是今年8月27日得的村上奖品。”
原来,村上为了激励移风易俗,鼓励环境卫生做得好的农户,举办了“红黑榜”评奖活动,上红榜的农户,给与物质上的奖励,上黑榜的,公开亮相,大家监督。
勒卓古体今年53岁,家里有9口人,是瓦西雍林的帮扶对象。现在有五个劳动力。他与妻子在家种地,老大已婚,在山顶养殖场放羊。老二、老三在上海打工。两个小的,一个读五年级,一个读一年级。家里现在种有花椒6亩,玉米、土豆10亩,36亩经济林地。
勒卓古体说:“原来山顶的房子,是土坯房,破败,下雨就漏。现在好了,房子好环境也好,还有雍林书记奖给我的沙发、茶几,以前做梦都没梦到过这样好的日子。让我感受到一夜之间到了天堂。”
从勒卓古体家出来,我们找下一家看看。
还好,勒尔日落门开着,家里有人,我们就到他家看一下。
留在家里的是他妻子吉次曲伍。女人40岁左右,爱笑,但不爱说话,也许因为长年生活在大山上,很少见到外人,诧生。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我了解到:她家六口人,老公在昭觉县打工,大女儿在成都一所大专院校就读,老二老三老四都跟着打工的老公,分别在昭觉县读中学、小学、幼儿园。老公很辛苦,一边打工一边照顾三个孩子。
女人说:“要不是政府和雍林书记帮我们脱贫,我家永远都住不上这样的好的房子。”
她家的老房子也在山顶,一间主房,住一家六口人。两边各一间耳房,养牲畜。到村上开会,要走一个多小时,到乡场,全是弯弯山路,难行,要走三个小时。因为路不通,她家和一组所有的农户一样,养的猪羊不好卖,卖也廉价,人均收入就两千多元。
今年5月,她家搬下来后,她养了40只鸡,村上联系了订户,每只元,可卖元。年种了5亩大红袍花椒,去年初挂果,卖了1万多元,今年卖3万多元。种有4亩玉米,六亩土豆,还养有两头乌金猪,生猪卖价20元一斤,可卖七八千元,还有老公在外面打工挣的钱。
“反正,现在日子好过了。”女人笑着说。
我去看了她家厨房,冰箱、电饭煲、点炒锅都有。瓷砖柴火灶几乎没用,灶台连接着案板,上面还放着半盆坨坨肉。
女人笑着说:“一个人在家,都用电锅。”
创新“红黑榜”模式
乱堆乱倒垃圾、不爱护环境卫生是当地村民的一个陋习。以前单家独户这样,现在搬迁到村道边、安置点,还是那个习惯,弄得安置点和村道的环境卫生目不忍睹。
为此,瓦西雍林召开了村民大会制止,但是见效甚微。他向乡上申请了15个公益性岗位,把村道分为15段,安排15个贫困户就岗负责卫生,每个岗位每月元工资。
但因为修建安置点和从来没有清理,路面尘土、垃圾堆积太多,15个清洁工叫苦。瓦西雍林组织村委管部和帮扶干部15人同15个清洁工一道,清理了三天,才把道路清理畅通,然后交到15个贫困户手中,并让他们在协议书上按手印,强化责任感。
公路上的清洁卫生解决了,安置点聚居区和村民自家的清洁卫生,就全靠他们自治了。根深蒂固的陋习,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了的。
瓦西雍林决定启动“四好创建”活动,实行“红黑榜”奖惩制度。通过村广播、帮扶干部、村两委干部、组长向村民们大力宣传四好村创建和红黑榜奖惩制度。
奖品是瓦西雍林去联系到一些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大的有电视机、洗衣机、沙发、茶几,小的有盆子、茶盅、牙膏牙刷等生活日用品。其中,德昌县一家企业就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奖品。
活动开展一个月后,年7月15日,通过驻村工作组、村委班子对全村农户的走访考察,瓦西雍林在村民俗活动坝子召开了村民大会,公布第一期“红黑榜”名单,并详细讲解了每户村民上榜原因。其中“红榜”9户,分别获得了奖状、沙发、茶几等家具精神与物质奖励,在人群中激起一片羡慕的唏嘘声。同时,瓦西雍林又宣布了对无故阻扰正常工作开展、家庭环境卫生差、不供养子女读书,超生多育等落后的18户上“黑榜”家庭,要求帮扶责任人和村干部要帮助其限期整改,考察期为一个月,考察期内取消一切评优资格。
在第一期的宣传和考察中,有些村民还不以为然,当成耳边风。通过第一期的奖品发放和对黑榜农户的批评,大家这才认识到,瓦西雍林是来真格的。
彝族人很爱面子,从这次以后,大家都争当上红榜,村子移风易俗发生了大变样。到笔者到来的10月为止,已经进行到第7期,评出红榜农户48户,黑榜农户76户。现在,50多户上过黑榜的农户,都走下了黑榜,还有15户反黑为红,得到了奖励。
瓦西雍林说:“这个活动,将举办到黑榜清零为止。”
两个孤儿
年10月10日,瓦西雍林走进一间破败草房,屋里因为长年累月的柴火熏燎和没有窗户的原因,很黑。要不是火塘亮着火苗,他根本看不到屋里有人。
火塘边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正在生火煮土豆。锅很小,瓦西雍林揭开锅盖一看,里面就五六个小土豆。
瓦西雍林问他:“你叫啥名字?”
“勒尔里亚。”
“爸妈喃?”
“不在了。”声音很小。
“爷爷奶奶喃?”
“没得。”
“在读书没有?”
“在。这两天弟弟身体不好,就没去。”
“看医生没有?”
“在村医疗站拿了药。”
瓦西雍林越问心情越沉重。这时,他把目光向屋里搜寻,才看见一个光着身子的六七岁大的小孩坐在床上,两个邻家孩子在陪伴他玩耍。
这样的家庭,瓦西雍林是第一次见到,心理上受到很大刺激,他想像着这两个孩子的将来,心情更加沉重。以后的一段日子,勒尔里亚两兄弟总是在瓦西雍林眼前晃动,甚至还在梦里出现。瓦西雍林觉得自己这个第一书记,关心、呵护他们,责无旁贷。
瓦西雍林有个朋友在西昌搞绿化工程,他把这两个孩子的情况告诉了朋友,想让他帮帮这两个小孩,太可怜了。朋友很慷慨,马上答应了帮助孩子。他拿出元钱,给孩子买了衣服、鞋子等物品,剩下的多元钱拿给他们自己支配。
今年5月,勒尔里亚和他的弟弟也搬进了安置点的新房。瓦西雍林自己掏腰包一万元,给他们买了电视机、电视柜、洗衣机、茶几、鞋柜、窗帘等。9月1日开校,勒尔里亚和他的弟弟也该上学了,瓦西雍林早早地把自己的车开到勒尔里亚家门口,把他和弟弟送到学校,鼓励勒尔里亚说:“你虽然岁数小,但命运已经让你当上一家之长,你要好好读书,读好书才有出息。你没有出息,你弟弟咋个办?”
勒尔里亚很懂事地点着头,说:“我一定听你的话,好好读书,把弟弟养大成人。”
在瓦西雍林的协调帮助下,勒尔里亚和弟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都全免。他们的土地给亲戚家在耕种,收到的粮食拿一部分给他们做口粮。
舍不得离开这个大家庭
柳洪乡年1月实行了干部手机打卡签到。
瓦西雍林打开手机,我看到每个月签到几乎都在26天以上,还有很多是全勤。笔者不禁啧啧称赞。
瓦西雍林说:“这不算啥,我们乡的阿吾尔布书记和曲比衣夫乡长可能比我的满勤还多。我们乡的干部和外地下派来的帮扶干部,都同我一样,以乡为家、以村为家,为完成脱贫任务,大家都在拼,都很少回家。我们可以愧对家人,但绝不能对不起自己肩上的责任。”
瓦西雍林一般是每个月回一次家,见一下娃娃又匆匆返回。他的老大是个女儿,已经读幼儿园大班,老二是儿子,才一岁半。平时想见娃娃,就通过视频。今年三月回去一次,那是下班后开车回美姑县城,妻子在美姑上班。到家天已经黑了,妻子抱着一岁半的儿子来开门,突然听到脆生生的一声“爸爸——”,稚嫩的童音,一下子把他那段时间在波莫峨泽村既忙于脱贫又忙于抗疫的艰辛全都融化了,他多么想就这样停歇在温馨家园。但是他不能,还有那么多人等着脱贫。
上幼儿园的女儿问:“爸爸,你怎么消失了这么久才回来?”
女儿天真的问话让瓦西雍林心酸。
女儿刚出生不久,他就去了九口乡勒合村当第一书记,女儿很少在他怀里撒过娇,小儿子出生,他也很少抱过,都是妻子带着。他愧对了孩子,也愧对了妻子。
瓦西雍林强忍住眼角的泪花,说:“爸爸在帮助别的小孩上学。爸爸不帮助他们,他们可能就上不了学。”
瓦西雍林也觉得愧对了父母。他已经有半年时间没见到父母了。平时,妈妈想念他的时候,就给他打电话,有一句话总是不变:注意安全,路上小心。瓦西雍林知道,这不是妈妈哆嗦,是关爱和担心。大山里的路,真的太险。
妈妈身体不太好,已经退休,爸爸还在上班。他很想有时间陪陪爸爸妈妈,但从年6月下乡当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总是忙得停不下来。妈妈有高血压、胆结石,去年8月做手术,他也没时间回去陪护、看望。瓦西雍林是家里长子,两个弟弟都有自己的工作,也忙。他心疼自己的家人,更心疼那些还没脱贫的贫困户。
也许,舍小家顾大家的深刻含义就在这两者之间。
其实,瓦西雍林已经当了三个村的第一书记。勒合村脱贫后,他不是直接调到现在的波莫峨泽村当第一书记,当时是在另一个村当了三个月后,组织上把他与波莫峨泽村原第一书记对调,他才来到波莫峨泽村当第一书记的。
原因很简单,波莫峨泽村是贫困村中的贫困村,脱贫任务艰巨,是组织的信任,才特地把这个村交给他。
到年9月,波莫峨泽村一组发展了亩大红袍花椒,村集体建有一个养马场,养有52匹马,安排两名有经验的贫困户管养。村集体筹集30万元资金,入股阿尔山生猪养殖合作社,年底分红。这个生猪养殖场年出栏头。
瓦西雍林说:“我们这边旅游资源丰富,有峡谷,有瀑布,有白云缠绕的仙境般青山,还有亩的山顶草地,都是旅游开发处女地。依托乐西高速,发现旅游产业,发展养殖业,让大山里的人和农产品走出柳洪,走出美姑,让外地人涌进来,观光、旅游,并不遥远的梦想。”
瓦西雍林对今年全村退出贫困村,有十成把握。下一步,他决定留下来,不再回原单位上班,继续巩固脱贫,让村民的钱包都实实在在地鼓起来。他已经舍不得离开龙头山离开这个大家庭了。
因为瓦西雍林的工作能力,现在,组织上已经让他兼任了柳洪乡纪委书记、乡党委副书记。
柳洪乡乡长曲比衣夫说,我们乡全乡户贫困户,帮扶责任人人,每个责任人几乎都达到9个帮扶对象。通过全体脱贫帮扶干部努力,现在,全住上了好房子。今年,波莫峨泽村这个难治的贫困村脱贫了,全乡就顺利脱贫。
责任编辑:张文
作者:刘裕国杨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