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依托两项资金建四小工程助推民

2023/5/7 来源:不详

雅安市汉源县河西乡庄子村“农村小路”。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中新网成都9月17日电(王鹏汤雁)四川是多民族大省,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的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中国民族分布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四川依托“两项资金”(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和四川省民族地区开发资金),在民族地区建设“四小”工程,助推当地生活条件改善、经济社会发展。

“四小”工程,即农村小路、小桥、小微水利和小型能源工程。自“两项资金”设立以来,四川把农村“最后一公里”公共基础设施和户内人居环境作为重点投向,累计安排资金超24亿元,解决了多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问题。特别是从1年开始,平均每年投入到“四小”工程的“两项资金”达1.1亿元以上。

甘孜州色达县然充乡“农村小桥”——更盆桥。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小路、小桥”解决个村子出行难题

“自从修建了这个吊桥,我们的出行真的方便了很多。”九月中旬,四川凉山州美姑县合姑洛乡洛觉村的曲比为石老人指着家门口的人行吊桥高兴地说。老人口中的吊桥,是村民最关心的村内交通问题,关系到大家生产生活和脱贫增收。

多年来,四川将农村交通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截至年,四川累计安排相关资金超15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道路1余公里、桥梁余座,解决了超个村子的生产生活出行难题。

在美姑县,当地根据河流宽、专项资金少且汽车拥有量低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安全、实用要求前提下,采取宽度在2米以下,能通行三轮车和摩托车的钢制人行吊桥方案,单位投入成本仅为能通行汽车的水泥结构桥梁的20%,再加上村民投工投劳,资金放大效益达到10倍。

以曲比为石老人家门口的人行吊桥为例,村子使用“两项资金”37万元,建成一座长37.3米、宽1.5米的人行吊桥,受益村民达余人。

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姜冬村草场的“小微水利”喷灌。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小微水利”撬动特色产业发展

“家里7亩土地租金加上在园区务工,每年收入2万元轻轻松松,这要感谢引水工程将水引到地里,现在我们的苹果、葡萄俏得很”。近日,四川甘孜州乡城县青德乡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里,村民拥忠说,村里的引水工程切实帮助了村民增收致富。

这一引水工程,是四川利用“两项资金”解决民族地区生产用水问题的缩影。尤其在年以前,当时其他专项资金投入较少,“两项资金”成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起步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据青德乡当地干部介绍,7年,当地启动了万亩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但县上未筹集到任何资金。关键时刻,“两项资金”率先投入20万元,将水从海拔多米的高山湖泊引到示范区,修建了19口总计容量立方米的蓄水池,由此拉开了高标准农业园区建设的帷幕。

“我们也注重‘两项资金’的撬动作用,加强与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吸引、争取其他部门资金投入。”四川省民族经济开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举措形成了整体合力,起到了“以小引大、以小带大”的作用。

甘孜州甘孜县一村庄的太阳能热水器。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小型能源”促进风气习俗转变

“我们以前用冷水洗衣服(煮饭),很不方便,因为手太冰了。现在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洗菜、洗衣服、洗澡方便得很。”在阿坝州小金县结斯乡向花村,村民杨金英说,太阳能热水器让大家生活更加安逸,也改变了风气和习俗。

向花村的热水器工程,是四川利用“两项资金”建设“小型能源”的一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小水电及输电线路建设,到本世纪的沼气池、太阳能发电设备、热水器及路灯,多“小型能源”项目,改善了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牧区30余万户多万农牧民能源供应状况,也改变了“人畜混居”“长期不洗澡”“厕所脏乱差”等陈规陋习。

“在‘小型能源’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分步实施,优先解决当前难题,逐步引导风气习俗转变。”四川省民族经济开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年之前,四川重点支持农村输电线路和户用沼气建设,率先在通电极其困难的边远牧区实施“万户光明工程”,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近2.5万套。

而年以来,“小微能源”又聚焦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路灯,配套进行厨房、厕所(浴室)、圈舍改造,让四川民族地区农牧民人居环境更加整洁。在小金县,7年至年的八年间,当地共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多台,覆盖全县所有农户。(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