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唯一的花苗聚居地清平彝族乡
2023/10/23 来源:不详)清平————彝族乡)
清平彝族乡
清平彝族乡,隶属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地处屏山县西南部,东与绥江县南岸镇隔金沙江相望,西南与雷波县柑子乡、双河口乡、沙沱乡、西宁镇接壤,西与夏溪乡、屏边彝族乡相邻,北连新市镇,行政区域面积85.95平方千米。
清平彝族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清平彝族乡境内属金沙江流域水系。金沙江自冒水村南入境,由南而北,途径大石村入新市镇,境内河道长10千米。双河自凉山州雷波县双河乡自清平彝族乡民族村南入境,由南而东,途径烂田、星星、冒水村入金沙江,全长6千米。
清平彝族乡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硅石、玄武岩、石灰石可供开采,境内溪河纵流,水资源丰富。
屏山县清平彝族乡是一个融合多个民族的地方
其中彝族人口占多数。
小编今天重点想为大家介绍
藏在清平彝族乡的苗族居民。
藏在清平彝族乡的苗族
说到宜宾的苗族聚居地,大家肯定想到的是筠连、珙县、兴文3个县,最多再想到高县文江镇棕树村、叙州区凤仪乡民族村是苗族聚居区。但屏山县的苗族聚居地却鲜为人知。它藏在屏山县西端清平彝族乡民族村里,特别的是,这里的苗族是花苗支系,在宜宾其它苗族聚居地都是白苗支系,所以屏山县清平彝族乡这里是宜宾唯一的花苗支系聚居地。
屏山苗族
苗族传说中的祖先是居住在中原的九黎部落,其首领名叫蚩尤。在五千年前,九黎部落在与炎黄联盟的战争中战败,遂离开中原南迁。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主要居住在今湖北、湖南一带。随着秦统一中国,苗族先民西迁进入今贵州,并以贵州为大本营向周边迁徙。
苗族在迁徙过程中,其语言、服饰、习俗、文化等逐渐产生了差异,形成了许多支系,有的学者把苗族分为白苗、花苗、青苗、红苗、黑苗等多种支系。在宜宾市的筠连、珙县、兴文3个县和高县文江镇棕树村、叙州区凤仪乡民族村的苗族,为白苗部分少数为花苗,自称为“蒙”;而在屏山县清平彝族乡的苗族,是花苗,自称为“阿卯”。
屏山花苗服饰
屏山苗族的服饰与贵州威宁等地花苗的服饰一样,极具民族特色。其上衣为无领无扣对襟衣,分礼服(花衣)和便衣两类。花衣由披肩、吊块、袖子、内衬、肩带、系腰6个部分组成。颜色以红、白、青为主。花衣的主要部分披肩用白麻线、背、红羊毛线按对顶角和坐标原理针线挑织而成。图案有虎背花、孔雀花、蕨草花3种。男女礼服披肩花纹均同。便衣为白色无领无扣对襟衣,袖为青色,袖口小,配腰带,是平时便服。女性穿的裙分为6类,即漂白布花裙、麻布花裙、麻布花格裙、麻布靛染花格裙、麻布靛染裙、白麻布裙。以漂白布花裙为精致,由裙基、裙身、裙脚3部分组成。
屏山苗族的头饰分男饰和女饰。男饰又分为军饰和民饰,军饰头戴冠,顶插长雄尾;民饰老的剃光头,包白帕,青壮年留长辫发或于后脑挽尖发髯,额前剪为弧形。女饰也分古饰、新饰,古饰是在头发里加青羊毛线,挽尖发髻,年轻妇女在喜庆时节加戴冠和耳镯,少女发里加青羊毛线,挽尖发髻。额前为弧形,戴耳镯;女新饰为妇女在发里加青羊毛线,头顶挽圆平发髻或尖发髻,少女、青年妇女用圆发器在耳朵上方挽髯,其状有圆的、尖的、椭圆的,以缠花线和插梳子作装饰。
屏山苗族姓氏与语言文化
在清平彝族乡,苗族有王、张、陶、汪四个姓氏。清平苗族均已采用汉姓,苗姓已很少人提及。
苗语称家庭为“干义”,以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及老人组成。丈夫为顶梁柱需要承担家里所有开支,应付各种事务。妻子则参加各种劳动,相夫教子,照顾孩子和老人。子女必须参加劳动,成年后需赡养家中老人和家中残疾人。父母年事高后可选择与其中一位子女生活,无子女的由侄儿侄女赡养,所以苗族从古至今没有乞丐这一说。
屏山清平苗族的方言属苗语西部方言区中的滇东北次方言,而宜宾市其他地区的苗族属西部方言区中的川黔滇次方言,二种次方言中有60%的同音词。清平苗语与其迁出地——贵州威宁等地的苗族一样,以单音节为词素单位,音节为词根。苗语分古语和现代语,古语多用排比、比喻和对应进行表述,保持传统语言特色。
花苗少女们
随着时代的境迁,屏山苗族以往的“打绑腿”习俗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时穿的便服,只有在重大节日的时候(如春节、端午节),才会穿上传统苗服以示对民族文化的敬畏。
屏山县容纳了各个民族
每一个民族都应该被得到尊重与保护
在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里
我们的生活保障越来越美好
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民族自身的崛起意识
虽然我们的服饰打扮、语言文化逐渐统一
但是不变的是那颗爱国爱民族爱家的心
在这座城市里
小编找到了包容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对于屏山苗族文化小编只找到这些
读者们如果有兴趣就和小编一起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