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学到

2023/11/19 来源:不详

在社区的彝绣培训班上,28岁的古比金来认真请教着针法,上个月绣了10个荷包,收入余元。听说绣一双袜子的价格能达20元,她想取得“真经”,成为月入四五千的“能人”。“技能在手,总能找到赚钱的出路。”40岁的俄则工人在为期7天的焊工初级班学得十分投入。课程结束后,他将被吸纳到附近的工程上务工。8月29日,记者来到凉山州昭觉县城沐恩邸社区,作为四川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有1.8万余人搬进这个大型社区。当天,第二期昭觉县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技能”培训课堂正在进行,彝绣、厨师、焊工等多种门类可供选择,数百名安置地群众身着工装,忙碌学习着。眼下,四川凉山大力推进“志智双扶,增识提能”目标工程,学“本事”才能“真摘帽”正成为越来越多彝区群众的共识。学到赚钱的本事什么样才叫有“本事”?在古比金来心里,靠天吃饭是“没本事”。学习手工刺绣,就叫学到了“真本事”。“过去没本事穷,现在要珍惜机会,学好本事。”俄则工人说,几年前,他到离家很远的工地打工,赚的是辛苦钱。现在,有好政策,他想努力改变后半生的命运,摘掉穷帽子。越来越多彝区群众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望、对技能的向往,昭觉县开展的针对性劳动技能培训深受沐恩邸社区居民的喜爱。在凉山州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农民夜校建立之初与现在冰火两重天。小山村曾是冕山镇唯一贫困村,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土豆种植和牲畜养殖。由于缺乏科学种养殖技术,以往农作物产量低,牲畜也经常因病死亡。年,小山村成立四川省首个农民夜校。几年来,已成为村子的脱贫“助推器”。如今,农民夜校教授的课程不再局限于农业技术方面,还讲解扶贫政策、移风易俗、工程施工机械等内容。之前不愿意耽搁农活时间学习的村民,现在学习意识十分强烈。让孩子拥有未来“我想当工程师”“我想当军人”……开学首日,坐在宽敞明亮的新建教室,凉山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分享着自己的梦想。这座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学校,办学之初仅有19个教学班、1名教师,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质量差。受益于脱贫攻坚的利好政策,当地重建了新校区,学校规模已发展至19个班、名学生,更多孩子有了走进校园的机会。学校教科室主任罗娟感触最深的是,家长要求孩子继续学业的信念越来越坚定,“过去为了控辍保学,老师追着孩子跑。现在,家长要亲眼看着孩子进教室。群众对教育的认知变化真大!”“观念进步了,希望孩子们能好好读书。”不久前,四川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悔了大女儿吉好有作的“娃娃亲”。这个懂事的姑娘,曾在家境最穷困的时候,选择辍学远赴深圳务工,主动担起家庭生活和弟弟妹妹继续求学的重担。最终,她回到了深爱的课堂。17岁的吉好有作本就是个对未来怀揣梦想的女孩。近两年,精准脱贫的扶持政策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家里的经济条件,她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埋头学习了。“坚持不放弃”“努力就会有收获”……在吉好有作学习桌正对的那面墙上,贴满了自我激励的小纸条。“我想做一名医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吉好有作告诉记者,她学业有成的那天,一定会回到大凉山,建设家乡。过上真正好日子作为“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地区”,凉山州多种贫困问题交织,文化教育起步晚、基础弱。相关资料显示,该州整体人口的受教育年限约7年,部分深贫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4年,不少村寨的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比超过7成。不会普通话更是影响了日常交往和外出务工。为了弥补历史欠账,凉山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坚持“砸锅卖铁办教育”理念,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和彝区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还围绕“志智双扶,增识提能”的任务目标,推出了“农民夜校”“以购代捐”等诸多创新举措,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实现培训1人、改变1家,脱贫1人、带动1片,引导群众主动投入脱贫攻坚。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具体举措,为彝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翻天巨变。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越来越好,贫困的代际传递正在被阻断。“学一门技术很重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是正道”——群众把真实感受编成了顺口溜,在大街小巷中广为流传。古比金来和俄则工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希望自己的彝绣产品被市场接受,期望个人能凭借精湛的技能被用工市场热抢。与他们一样,大多凉山州民如今都认识到:脱贫摘帽不能靠帮靠扶,唯有自立自强才能迎来真正好日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6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