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惠民生雷波县汶水村驻村工作队当好群
2022/10/15 来源:不详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宋豪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踏踏实实为民服务,真真切切排忧解难,让群众的房子住的更宽敞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看病能够更方便一些、出行的道路更通畅一些、创业就业的机会更多一些、遇到急事难事的保障更充分一些等等,成为雷波县汶水村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汶水村位于雷波县城东北方向15公里,是汶水镇驻地,年3月由汶水村、太平楼村(非贫困村)和马处哈三峡新村、竹苑新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贫困村)合并而成。全村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共户人,其中汉族人、彝族人;全村共有脱贫户户人,均于年11月前脱贫摘帽。
年5月,汶水村被确定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定点帮扶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省纪委监委机关、县纪委监委机关和汶水镇政府共选派5名同志组成驻村工作队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一年多来,汶水村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扭住民生这个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将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奋斗目标,扎实开展监测帮扶工作,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教育医疗等保障,切实为民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做到四个“精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精准识别返贫风险。去年以来,按照州、县统一安排,先后组织对脱贫户进行7轮全覆盖入户走访,逐户核对“两不愁三保障”以及收入情况,建立了每人57项信息、共6.4万条数据的脱贫户信息库。依托“十户联保”机制,组建村级防返贫监测员队伍,及时了解掌握风险信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或重要农产品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及时摸清农户受损情况,动态分析返贫风险隐患。
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为特殊原因造成家庭面临困境的12户困难群众兑现防返贫致贫救助金元,防止因突发困难返贫的情况;将5户确有返贫风险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并根据其返贫原因逐一落实了帮扶措施。
精准盘活扶贫资产。认真梳理脱贫攻坚期间产生的固定资产、产业项目和产业发展资金,做好固定资产的分类移交,建立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制度,确保其正常运转。完善肉兔养殖基地设施设备,引进川农大养殖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盘活扶贫产业项目。组织清查产业发展资金,及时收回亏损投资,规范管理使用办法,保障资金安全。
实施“”工程,切实保障民生福祉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争取资金万元对集镇风貌进行统一打造,改善集镇环境,优化集镇功能。积极稳妥开展“厕所革命”,组织户群众按照无害化卫生厕所标准新建、改建厕所,对村内6个公共厕所进行改建,全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5.2%。采取奖补措施,带动64户农户硬化门前院坝,提升乡村宜居生活质量。争取易地扶贫搬迁后扶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余万,硬化学生便道、入户路,新建、维修灌溉沟渠,安装节能路灯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开展洁美家庭评比活动,引导群众自发改变生活习惯,有效改善村内人居环境。
实施“筑基、提质、创优”三项行动,深化教育帮扶工作。实施筑基行动,探索“公益捐赠+政府运营+家长自筹”模式,为村里2个幼教点开办食堂,让名孩子吃上了热饭菜;为幼教点配备空调、饮水机、太阳能热水器的设施,切实改善乡村幼儿教育条件,打牢幼儿教育基础。实施提质行动,协调落实教育部电化教育馆、北京师范大学对口帮扶汶水中小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走进山村课堂,帮助当地教师提升能力素质;组建本村志愿者队伍开展暑期“儿童之家”活动,致力于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帮助易地搬迁儿童更好融入新校园、新环境;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为汶水中心校、汶水中学改建图书室并捐赠图书,切实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实施创优行动,牵头组建汶水“阿依合唱团”,拍摄MV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建校周年校庆展演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优质美与教育平台;协调川师大美术学院对口帮扶,为孩子们开始线上美术课堂;联系爱心企业捐赠20万元资金建立汶水镇中心校奖学奖教基金,奖励优秀学生、留住优秀师资,为汶水教育打造优质品牌。
实施“就医保障”行动,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定期组织医疗机构到村义诊并免费为困难群众赠药,让老百姓享受“送上门”的医疗服务;医院为慢性病患者开辟慢病卡办理绿色通道,为特殊人群提供长期就医保障;协调罹患重病的困难群众到省市县医疗机构诊疗,帮助解决特殊困难;为村医定期发放慰问、补贴,激励村医更好发挥作用,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
实施“能力提升、岗位开发、创业扶持”三项行动,积极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开展能力提升行动。年组织余名脱贫户参加挖掘机、烹饪、种养殖等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今年以来,先后组织32名群众赴宜宾等地学习肉牛养殖、蔬菜种植等技术;先后邀请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宜宾农科所等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担当、肯干事、能奉献的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开展岗位开发行动。对接象山、宜宾有关企业来我村举办专场招聘会,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外出务工。通过多方协调,积极开发村内公益性岗位,帮助75名就业困难的脱贫户和农村弱劳动力实现自力更生。同时,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实行统一规划、动态管理、公示公开,确保想干能干的人上,懒散混日子的人下。四是用好以工代赈政策。明确规定在汶水村实施的项目全部采用以工代赈形式,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增加本地就业岗位余个,增加村民务工收入余万元,有效抵消了疫情对群众务工收入的影响。实施创业扶持行动。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筑巢引凤,扶持本土“能人”创业兴业。争取财政资金建设35亩蔬菜大棚,指导组建汶水村“大农”蔬菜种植合作社进行承包经营;招引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成立汶兴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承包经营村内彝绣坊;支持党员致富带头人承包肉兔养殖基地,并帮助各产业项目经营者争取政策支持、协调技术保障、拓展市场销路,形成浓厚的创业兴业氛围,也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可靠的收入来源。
围绕提升村民幸福感,改进为民服务质效
建好服务阵地,确保群众找得到人、办得成事。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群众反映问题登记台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研判,提出解决方案,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制定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坐班制度,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设施改造和功能提升,创建为民办事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事。在象山县司法局的支持下设立法律服务室,可以就法律问题远程咨询象山的专业律师;组建村民调解委员会,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整修村委会院坝和农民图书室功能,新建老年活动中心和农民夜校,充分发挥村级党建阵地构筑中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创建活动载体,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连续两年举办农民运动会,结合彝族年、火把节、端午节等节日举办歌咏比赛、达体舞比赛等系列活动,组织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协调文艺演出下乡,组建达体舞队、合唱团、拔河队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改善村风民风。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开展学生励志教育,组织困难家庭儿童参加暑期夏令营,组织乡村老人进城看变化等,营造尊师重教、尊老敬老、爱党爱国等积极文化氛围。
推动移风易俗,让新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结合《凉山州移风易俗条例》和村情实际,简化村规民约,采用红黑榜制度,制定村民看得懂、能执行的行为规范。扎实开展整治高价彩礼行动,推动新婚俗深入人心。开展“文明之星”评选,每年评出洁美之星、致富之星、和睦之星、敬业之星、学习之星各7人,并进行表彰奖励,树立起村民身边看得见、能学习的先进典型,推动形成崇德向善之风、勤俭节约之风、勤劳致富之风、文明健康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