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多彩美姑细看彝乡变化
2022/5/11 来源:不详走进塔千村和驻村干部合影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保存着最完整而浓郁的彝族文化,孕育了世世代代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脱贫攻坚收官年的收获季节,我们走进多彩美姑,记录大凉山发展变化。年7月24日至29日,由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网主办、行摄四季文化传媒公司承办、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四川分院支持的“走进多彩美姑细看彝乡变化”采风团,在四川分院常务副院长陈力、省摄影家协会网摄影指导老师谢康的带领下,前往全国深度贫困地区大凉山美姑县,开展为期6天的采风实习创作活动。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大凉山黄茅埂西麓。凉山彝族的腹心地,“依诺”文化的中心,也是四川深度贫困区,凉山七县脱贫攻坚的推进,事关全省乃至全国决胜的关键。四川脱贫看凉山,凉山脱贫看美姑。此行我们两进塔千村进行深度创作。美姑县巴普镇塔千村位于巴普镇东部,坐落于黄茅埂山脚下,距县城7公里。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人,民风纯朴,风景宜人。该村于年底摘帽脱贫。听塔千村80后第一书记苏拉赫介绍,今年是他驻村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刚进村时,90%的农户都住土坯房,村道是泥路,逢下雨没有客运车进村,7公里路程坐摩托车都要一个多小时,下雨天屋瓦破旧漏水,满地泥泞潮湿不堪,村民和学生都穿雨靴......近五年来,贯彻国家“十三五”扶贫规划,通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塔千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跟随苏书记的脚步,我们走进绿树掩映的塔千新村,水泥硬化的乡道两旁,种着长势喜人的玉米、土豆、花椒、黑桃等,村民每家每户都住进了一楼一底的黄墙灰瓦楼房,集中安置房户型90-平米不等,人均安全稳固住房面积30平米。客厅、卧室、厕所、储藏室一应俱全,一般家庭有手机、家具、彩电、洗衣机、电饭煲,条件好的家庭还有汽车、摩托车。村乡户道路、水、电、网络都通畅,修建了统一的牲畜房,实现人畜分离,改善了村民生存环境和卫生条件,建占地平方米的村小扶贫扶智,成立两个农民合作社帮助村民脱贫增收,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约元。相信未来的美姑塔千村会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黄茅埂是彝族人心目中的一座神山,如一条巨龙横卧大小凉山间,俯瞰大凉山。远山如黛,风电密布,建设中的大凉山热火朝天,云遮雾绕的新村若隐若现.......收获季节来到美姑塔千村、马红村、则俄村,田间地头可以看到劳动者勤劳的身影,他们大多全家出动,三五成群,背朝黄土,头顶烈日,挖土豆、打荞麦、剪羊毛。累了坐在地上吸口烟,聊聊天。运输工具多种多样,或人背、马驮,或摩托车、拖拉机运。劳动场景都被团员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下来。去左嘎依达乡赶集,人声鼎沸的集市上,背着背篓、裹着头帕、身着民族服饰的彝人,在穿流不息的人群中格外醒目。牛马交易市场斗牛、斗羊的的热闹场景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走进彝家院落感受乡情,好客的主人屠豕杀鸡,做荞麦饼,一家老少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入乡随俗,席地而坐,吃土豆、坨坨肉、喝土鸡汤、品荞麦饼,借着杯中酒,高唱彝族《敬酒歌》,觥筹交错间增进了友谊,加深了对彝族风情的了解。黄茅梗上合个影“满山花儿在等待,美酒飘香在等待,珍贵的朋友请你留下来”,《留客歌》飘荡在大山深处......此次活动的两位摄影指导老师陈力和谢康,都是巴蜀文艺奖获得者,多年用朴实的镜头语言,记录大凉山当下的现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通过细节看彝乡的发展变化,启发我们找准切入点,并现身说法,为我们诠释“拍什么”、“为什么拍”、“怎么拍”,帮助梳理创作思路、指导摄影技法,团员们都深感受益颇丰。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有幸见证并记录美姑的发展变化,在我们摄影生涯中一定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页。文字:宁沁
采风作品分享
陈园《梦幻中的彝家新寨》
杨永玲-大凉山新貌
王孝平《天上人间》任桄林《大美凉山》黄萍《回村》李霞《快乐时光》李学圃《拉家常》韩锦燕《彝家新居》廖运文《凉山儿童快乐多》罗怡《回家》宁沁《归》宁沁《彝家欢乐娃》朱京英《暑假天的快乐》苑冀蓉《彝族阿妈》陈园《满载的背篓》宁沁《雾绕彝乡》
李霞《美丽村庄》魏玲《彩色凉山》
李学圃《美姑美景》
易良胜《丰收季》
陈园《收获季》
易理福《农机在彝乡》
魏玲《收获》
王芳《交替》
王芳《勤劳美丽的凉山》
王孝平《打荞麦》
廖运文《剪羊毛》
罗群英《归》
罗怡《我也想看看》
廖运文《建设中的大凉山》
李翔《壮美大凉山》
蒋祖雄《挖土豆》
岳新滨《劳动间隙》
赖友贤《收土豆》
任桄林《放牛妹》
谢颖《助推》
谢颖《打荞麦》
鲜华梅《农忙小息》
谢颖《田间劳作》
朱京英《收获的季节》
徐媚《彝家田园风光》
苑冀蓉《大凉山的早晨》高阳琼《剪羊毛》王孝平《剪羊毛》吴春惠《剪羊毛》鲜华梅《牧羊人》岳新滨《羊倌》罗怡《拨开云雾的村庄》黄萍《赶集阿妈》易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