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凉山江河锦绣
2022/12/11 来源:不详本文转自:凉山日报
水利凉山江河锦绣
——凉山水利70年发展纪实
□刘利英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箭明 文/图
70年的岁月,如同一条大河,川流不息,不舍昼夜。站在岁月的闸口回望,来路激昂,前路浩荡。
凉山多大江大河,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环绕,州内共有大小河流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条。有天然湖泊8个、水库座、山坪塘座,其中泸沽湖、邛海、马湖分别为四川省第一、第二、第三大淡水湖。丰富的水资源,让凉山素有“千河之州”的美誉。
水,疏之则为利,放之则为害。70年来,凉山以水为媒,趋利避害,在“水”中求发展,从“水”中谋创新,水之所至,展开了一幅壮丽多彩的山河画卷。
水利凉山,江河锦绣。
大建设助力大发展水利工程从“处”到“30万处”的飞跃
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此时,全州水利工程薄弱,无一座水库,仅有小型水利工程处,而昭觉、布拖、金阳、美姑等县更几乎无一处水利工程。
雨季洪涝灾害频发,旱季土地干涸龟裂,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另一方面,全州仅有小型水电站2处,发电机3台,总装机千瓦,年发电量34.7万度,广大人民群众照明基本靠松明、火把、油灯……
兴水利、治水害、发展地方电力,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凉山建州以后,在党的方针指引下,全州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踊跃投工投劳,掀起了改田改土、大兴水利建设高潮。
截至年改革开放,全州共投入水利电力建设资金万元。各族群众团结一心,用锄头钉耙等简陋的工具,以及人背马驮的艰苦运输条件,建成会理红旗水库、宁南“七O”水库、雷波马湖等3座中型水库,建成中型渠堰11条,蓄引提总水量11.54亿立方米,有效灌面达到.19万亩,完成地方电力装机42处千瓦建设,水利水电事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对于水利基础及其薄弱的凉山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把镜头聚焦安宁河——宽阔的河面流水潺潺,稻花飘香。如今,广袤的安宁河平原,早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川西南粮仓”。
丰收梦有多美,为梦想砥砺奋进的脚步,就有多艰。
数十年前,安宁河流域远远不及如今的富饶。尽管安宁河水充沛,但缺少引水灌溉水利工程,两岸坡地缺水情况严重。“水在江中流,人在岸上愁”的问题,成为当地灌溉困难的真实写照。
年,对于安宁河发展,乃至全州水利事业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时间节点。
当年,国家组织一批顶级水利专家进行“三江考察”,并重点对安宁河流域进行了现场调研,提出“若对安宁河进行综合治理开发,首先是建设龙头水库大桥水库,可以解决攀西开发的农业承受能力,建议尽快兴建。”
凉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抓住机遇,大干快上。经过复杂系统的前期设计规划工作,于年,举全州之力,开始建设我州第一个大型水利调蓄工程——大桥水库。
大桥水库工程分为水库主体工程和灌区建设工程。主体工程于年11月开工建设,年下闸蓄水,年5月全面完工。灌区一期工程于年4月开工建设,年6月建成通水。让安宁河左岸63万亩耕地,彻底解决了干旱缺水的问题。沿岸春灌栽插时间普遍提前20天以上,缺水矛盾明显缓解,受益区争水矛盾得到化解。由于水源有保障,大春作物提高产值11%,小春作物提高产值6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根本性突破,农业增产增收每年达到7.88亿元。大桥水库的建成使全州水库灌溉比重猛增30%,凉山的供水保障率一跃进入全省前列,排名第六位。
通过大桥水库拦洪削峰,安宁河冕宁段的防洪标准由2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消除了“三年一小淹,五年一大淹”的洪涝灾害,安宁河两岸的河滩地得到充分改善和利用,每年创造防洪效益万元。
大桥水库每年枯水季节向安宁河提供约1.09亿立方米的下游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用水,增加50立方米/秒的水量,减少河道污染治理费约万元/年。
自大桥水库工程建成蓄水以来,完成库区生态林建设余亩,有黑鹳、秋沙鸭、斑头雁等16种珍稀鸟类栖息,年1月库区生态林首次出现国宝大熊猫。水库天然生态鱼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四川省水产局“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认证,年12月大桥水库被省水利厅授予“省级水利风景区”,年12月经省水利厅推荐获第十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大桥水库建成以后,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使安宁河干流在凉山州境内规划的电站由十二级增至十四级,装机容量由14.2万千瓦增至40.82万千瓦,年发电量由5.78亿千瓦时增至23.29亿千瓦时,产值超过6.52亿元。同时,每年向流域沿线提供工业及城镇供水2.58亿立方米。目前,每年新增工业供水万立方米,城镇供水万立方米。
这座凉山“一号”水利工程的建设,如同当初期望的那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今,安宁河右岸灌区二期工程,即将于年竣工,建成后会把如甘霖般的河水引至半山腰,渠道以下的45.85万亩的土地将得到灌溉,一季两熟,“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丰收梦让人期待。
水利兴则发展兴。70年来,凉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的突飞猛进。
截至年,全州累计建成水利工程30万处,工程蓄引提水能力2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建成水库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座。建成堤防千米。年,全州用水总量19.14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6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0.25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
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守护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生命因水而生,文明以水为兴。
江河湖泊,自来便是生态文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突出位置。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年2月24日,凉山州委州政府在西昌召开《凉山州落实河长制工作会议》,同年4月15日凉山州委州政府关于印发《凉山州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凉山州在全国率先启动河长制工作。全力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河(湖)新面貌,努力建设水生态文明的新凉山。
先后制定实施凉山州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实施意见及工作方案,全面构建了州、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共设立各级河长名,全州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一河(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全部编制完成,制定了凉山州“一河(湖)一档”工作方案,完成了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河湖长以“河湖清四乱”为工作抓手,以河湖岸线为管理界线,不断实现河湖长工作“有名”“有实”“有能”,让河湖保护成效更加明显。
目前,全州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境内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地表水优良标准,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Ⅱ类,15个国考断面、8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占比保持%;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全州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邛海年被评为四川唯一一个“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湖泊)”,年被评为首批全国18条示范河湖之一。
生态环境恢复不是孤立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才是根本。
在恢复和守护绿水青山过程中,持续推进治水兴林,用万亩林护住千座山。
“凉山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区域化的恶劣自然气候条件以及过去对林木的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州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年卫星遥感调查,全州水土流失面积达2.94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8.7%,年均土壤流失量1.2亿吨左右,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山体土壤结构,除了次生灾害频发,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也导致江河湖泊泥沙淤积,水生态严重破坏。
西昌市,邛海。广阔的湖面水清沙白,沿岸绿树成荫,百鸟齐鸣。这是西昌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是凉山州各族群众最宝贵的自然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印象。
但是,过去的邛海也有过艰难的“阵痛”。
“邛海流域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强度大;流域内地质构造活动活跃、岩层破碎、岩性软弱、风化强烈,夏秋季往往造成山洪与泥石流灾害。加上几十年前‘毁林开荒’‘填湖造田’,使森林植被受到毁灭性破坏。”据介绍,由于山体植被的减少,导致官坝河、鹅掌河等多条入湖河流水土流失严重,千百吨的泥沙冲进邛海。
数据显示,官坝河在年-年向邛海推移米,淤积海域水面面积.3亩。由于水土流失与河口泥沙淤积导致邛海水域面积由34平方公里缩小至26.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由16.2米降低至10.95米,泥沙淤积万方,地表水质从地表水Ⅱ类降至Ⅲ类,局部至Ⅴ类水质,近三分之二的湖滨湿地遭到严重破坏。
邛海治淤不再于清淤,而在治土。治土之本在于还林。
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开始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
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农牧业、林业、国土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石榴、脐橙、蚕桑、青花椒、核桃等地方产业,为治理区群众带来实惠,把成千上万亩贫瘠的“荒山焦土”,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推动地方发展、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邛海通过官坝河上游生态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邛海湿地内部水系综合修复治理工程、邛海生态清淤工程等。邛海湿地内部水系连通13.26千米,最大入湖河流官坝河上游防洪堤增加20.86千米,河道治理度提高至90%,完成绿化面积6.68平方公里,植被恢复率提高2.17%以上,每年减少水土流失泥沙不低于1.01万吨,至少增加邛海库容.52万立方米。邛海水域面积从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到31平方公里,湖水水质从Ⅲ类全面恢复并基本稳定在Ⅱ类。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生态搬迁群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雷波县五官乡青杠村,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和水资源的极度匮乏,流域内无一亩基本农田,是典型的吃粮靠返销、靠救济的贫困村。“欲见山河绿,先保一寸土。”青杠村规划为首批治理的小流域,开始在全村大兴水土保持工程,逢山开渠,逢沟架桥,引水进村,荒坡改梯田,荒山植绿树,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通过大力发展脐橙产业,涵养了水源,极大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彻底改变了流域的贫困面貌,成为了凉山“长治”样板工程。
——会理县铜矿村属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村民极度贫困。通过开展坡改梯及坡面水系配套,并种植石榴、烤烟等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昔日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色的新装,往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宁南县大同镇,曾经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源枯竭,水土流失面积高达84%,是宁南典型贫困缺水流域。“集天上之雨水,润地上之万物。”自实施大同水土保持治理以来,完成治理面积6.29万亩,被总结为“长藤结瓜”的水利设施建设模式,大同镇治水引水渠、灌溉渠、导虹管,犹如三根藤结了81个瓜(山平塘),开了3朵花(微水池)。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专家把梁家沟小流域治理模式作为范本向全国推广。
……
通过坡耕地改造、修筑谷坊、修建拦沙坝等工程措施和建立泥石流预警站点及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逐步实现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年底,全州水土流失面积为1.6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7.8%,与年卫星遥感调查数据相比较,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2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减少了42.8%。
补民生短板显水利效益基础设施覆盖农村润泽万户千家
“洗脸的水用来浇菜,洗菜的水用来喂猪,尽量少洗澡,衣服要趁着水量大的日子拿到水潭去洗……”曾几何时,在凉山的偏远乡村,水资源是这样“高效”利用的。
凉山是水资源大州,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立方米,分别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3.66倍和2.11倍。
如此丰富的水资源,为何过去群众用水却这样拮据而窘迫?
“凉山多山地丘陵,水在低处,人在高山。过去缺少引水设施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让凉山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非常严峻。”凉山州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安全饮水问题一直是农村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短板,也是脱贫攻坚进程中,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在高二半山区,贫困群众旱季提桶挑担、人背马驮行走数公里取水,大部分农村群众直接饮用坑塘水、涝坝水。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度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盐源县棉桠乡一碗水村,当地几十户人家的“生存用水”就靠一口小池子。储水就一碗那么多,因此有了“一碗水”的地名。枯水期时,有人甚至凌晨去池子舀水,以避开用水高峰期。
靠着金沙江的金阳县热水河乡体可洛村,村民们习惯在屋檐下放着几口大缸,雨水通过屋檐淌进缸里储存起来,生活用水就有了着落。如今,村民金青博打开水龙头,看着清凉的水哗哗哗地淌出来,他就笑得合不拢嘴。
“以前家里用水,要从2公里外的小水潭背回来。每天一家人最重要的事儿,就是早起去背水,因为太辛苦,根本舍不得用。”布拖县牛角湾乡解放村,彝族妇女侯尔哈没有想到,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用水方式,会在她这一代终结,如今,她一家人住在配套设施完备的小区,只需要拧开龙头,清冽的自来水就会流出来。
……
一个个过去真实发生的故事,让人为之心痛。
当然,更有一个个巨大的发展变化,让人村民实实在在露出喜悦。
脱贫攻坚以来,全州水利系统把农村安全用水工程作为脱贫攻坚战役中打胜仗的硬任务、硬指标,进行集中攻坚。截至年底,凉山共投入农村饮水安全资金28亿元,全州共建成供水工程4.36万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处,分散供水工程3.92万处,农村集中供水率从73.8%提高到85.4%,自来水普及率从64.8%提高到82.8%,解决了万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群众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变。
群众饮水实现了从水井时代到自来水时代的转变,发生了从“扁担挑水”到“水龙头放水”的蜕变。方便的用水条件,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质的变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巨大活力。惠及广大农村群众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也成为近年来老百姓受益范围最广、满意度最高、获得感最强的民生水利工程。
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极大程度改善了群众生活。农村水电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州初期,全州水电站数量少、装机小,年发电量连基本的照明问题都不能满足,照明基本靠松明、火把和油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及大力开发水电等政策指引下,凉山水电站建设掀起了新一轮高潮。水利部门大力实施农村水电电气化、送电到乡、“以电代燃料”等项目,一大批农村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同时,大力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全州农村水电建设进一步加快。截至年底,全州已建成农村水电站处,装机容量.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92.97亿千瓦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建设助发展,也要保安全。近年来,凉山州各级水利部门不断夯实防灾基础,筑牢水旱灾害防御的工作防线。
雨情、水情和旱情监测预报是决策部署和科学调度的重要依据,对科学防汛抗旱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州共投资2.56亿元资金,建立了凉山州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系统,建成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18个,自动雨量站个,自动水位监测站个,自动水位雨量站个,视频监控站99个,无线预警广播个,简易雨量站个。建立了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成个自动雨量站,22个水位站,25座水文站。投入1.2亿元资金,对17个县(市)重点山洪沟进行了防洪治理。
年6月22日,美姑县峨曲古乡、柳洪乡遭受强降雨,且部分高海拔地区伴随大风、冰雹等灾害,触发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报警。接到预警信息后,值班人员立即电话调度8个村(社区)55名监测员在岗履职情况,询问各自监测点雨情,嘱咐监测员提高警惕,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灾情、第一时间撤离群众。
峨曲古全乡干部分三批拉响手摇警报器奔赴雨情最大的洛洛村2组、4组和雷觉莫社区6组,按照“一点一方案”,逐户敲门传达汛情并带离隐患点,做到了“不落一处、不留一人”,成功撤离灾害隐患点群众67户人。
柳洪乡三地村、卡哈村、达勒甲古村等地出现强降雨,导致下游河水暴涨。该乡防汛办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组织应急队伍开展应急抢险工作。组织受威胁群众避险转移,组成救援大队、特训大队及前置民兵组成的抗洪队伍,迅速投入工作,清理河道阻塞物,安全泄洪解除险情,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科学的雨情、水情和旱情监测预报体系建立健全,结束了过去监测预报全靠人工分析传达的历史,极大提高了预警效率。”州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州水旱灾害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预警预报等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防洪减灾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夺取历年防汛抗旱工作的胜利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绘蓝图明方向谋发展立足“新起点”迈向更广阔未来
当前的凉山水利事业发展,和7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我们看到,一座座水利工程巍然屹立,一个个水利项目润泽山川,一条条河流和谐流淌,一片片绿洲生机勃勃,一股股清泉进村入户……70年来,凉山水利发生了巨大变化,成就令人瞩目。
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
立足新的起点,凉山水利迈入了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凉山水利发展总体目标为:深入实施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持续做好巩固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水电移民工作、确保安全稳定,深入贯彻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确保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加快建设工程水利。
提速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项目投资,发挥水利稳增长、稳市场、稳就业的重要作用。年至年,凉山州水利发展建设规划项目总投资.7亿元。
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对总投资亿元的大桥水库灌区二期、盐源县龙塘水库、西昌市邛海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德昌县和平水库、大桥水库引水工程、宁南县竹寿水库扩建工程等6个在建项目,进一步强化对项目建设单位的管控,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实行目标任务清单化管理。科学分析,顺排工序、倒排工期,制定作战图,实行挂图,以责任压实倒逼工作落实,让项目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进一步加强拟开工项目推进力度。对总投资84.1亿元的喜德县米市水库、会理市横山水库、西昌市东河水库、会东县两岔河水库等4个拟开工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前期牵头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工作沟通,主动对接汇报,尽快办理开工要件,确保项目按期开工建设。
进一步加速谋划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发挥全州水利专班的牵头作用,制定年度推进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前期工作要件清单,一个要件一个要件的办理,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突破,按照成熟一个项目,开工落地一个项目的要求,有力有序推进。重点推进安宁河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建设,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向水要地”战略,助力“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建设,为打造“天府第二粮仓”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
——积极推进资源水利。
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州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单位的用水总量指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提升水资源监管能力和水平。
——倾心构筑民生水利。
大力实施民生水利工程,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使更多的群众享受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持续做好农村供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深入开展灌区改造试点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工程。抓好水电移民工作、确保安全稳定。强力推动乌东德水电站和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规划收口工作,做好水库移民后扶工作。采取措施有序推进移民问题和矛盾的化解,确保库区社会大局稳定。
——同步打造生态水利。
深入贯彻落实河湖长制工作,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构建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持续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治理,为筑牢长江上游水生态屏障打牢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