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凉山,寻找风情万种的彝族银饰之美
2023/9/19 来源:不详北京皮炎最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057338.html北京皮炎最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057338.html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无论男女。华丽精美的衣服,精致的妆容,各种各样的配饰这些都为我们添彩。说到配饰种类繁多,金饰,宝石,银饰……今天我介绍的就是银饰,大凉山中的美,彝族银饰之美。
“巧夺天工、韵味别致、精美华丽的‘彝族银饰’,透出高贵典雅、雍容华贵的气质……一种不可取代的风情!”这是形容彝族的饮食,赞美她。
在凉山州的布拖县彝族享有“银饰之乡”的美称,彝族制作银饰不但造型美观、样式多样化,而且是家家都能打造。彝族的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这是彝族文化中最美的文化之一。
彝族人喜爱打扮,以佩戴金银为时尚,特别是崇银尚银的情结最为突出,而且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这些传统的民风民俗不但使银器在广大彝族地区风靡,也造就了一大批手工艺者。经过历代手工艺人的积累,彝族民间银饰制作工艺日益精湛,目前这一制作技艺已入选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悉,很早以前彝族地区就以银锭为货币,银子是身份、地位、富贵的标志。据考古发现,彝族是最早冶炼、铸造银器的民族之一。彝族银器大多构思巧妙奇异、造型传神美观、线条精美细腻。这些银器或厚实、或轻便、或繁琐、或简洁,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凉山彝族银器种类繁多,有众多的银质餐具、酒具、马具、刀具、宗教用具和佩饰等,有的则在漆器上包上一层银皮或镶嵌银片,增加漆器的美观和价值。彝族银器中占了绝大部分的是佩饰。有美观漂亮的缀泡头饰,有独树一帜的镂花领饰,有精巧别致的耳坠,有做工精细的胸饰、背饰,有造型奇异的手镯、手链,还有极富民族风格的戒指……它们与艳如山花的民族服饰交相辉映、美妙无穷。
彝族早期的银器纹饰与漆器相同,信手刻画,原始朴实。后来由原始图腾模拟纹饰发展到动植物全貌纹饰,进而升华到用点、线、圈组成的几何纹样,现在的纹样多由日月星辰、花鸟草鱼、山川树木等构成。这些纹样大多雕刻细腻、明暗对比强烈,直线弧线并用,图案变化无穷,动中有静、疏密有致,繁中有简、浓淡相宜。
当然,花纹的繁简疏密要根据不同器具而定。银器的纹饰手法采用阴刻、镂空、镶嵌等,较之漆器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精致的银器所体现的美,是彝族手工业的精髓。
彝族银饰手工制作技艺做工讲究,技艺精湛,共有20余道工序,形成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洗涤、雕镂、镶嵌等一整套工艺流程。首先是铸炼,即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炉子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糠槽内。约半个小时后,银料凝固,再取出趁热锤打。锤打是先将热银锤打成四方形长条,若需制银片,则把它摊宽,若需制银丝便锤成细圆条,再用丝眼板拉丝。彝族银饰多由方条、圆条、张片和细丝组成。方条、圆条做工粗,工艺较为简单,多为锤打而成。张片制作较为精细,工艺要求也高,耗时较多。先将银条锤成大张薄片,然后按需要剪成小块,放在模子内压成花纹轮廓,再贴在松脂板上錾刻成细致的花纹。银丝制作更为复杂,分粗细两种。彝族艺人掌握了熟练的抽丝技艺,他们用一个特制的丝眼板,板上有粗、细、方、圆不同的眼孔,可以拉出4毫米直径的粗丝,也可以拉出电光丝般的细丝。这种拉丝工艺可与闻名中国的成都拉丝工艺媲美。将各种组件合成的过程就是编结过程,编结时辅以焊接等工艺的使用,将不同的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洗涤,去除污渍,或将一件件古旧银饰放在溶液中洗涤成光亮耀眼的饰品,这是最后一道工序。过去的银匠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男工匠手工操作完成。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兴起,凉山的彝族银匠从过去的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和固定的一寨或数寨的形式,发展到今天走出家庭、走出村寨的开放式经营模式。同时,商品经济和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手工艺面临挑战,加之原有艺人多已年老,真正能继承银饰手工锻造这一工艺的人日渐稀少,特别是阴刻、镂空、镶嵌等传统纹饰手法将面临被现代流水工艺所替代的危险,再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抢救和保护,失传甚至消亡不是没有可能……
每一种手工技艺都需要传承并发扬光大,但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去,有耐心去继承她们。这是中华的艺术瑰宝,我们不能让她们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能看着她们打了个小小的水花就消失的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