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破茧最难扶贫县的蜕变南方新闻网
2022/8/30 来源:不详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较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065616116687832&wfr=spider&for=pc
■编者按
山海协作,共奔小康!
年以来,佛山承担起对口帮扶四川省凉山州的任务。五年来,佛凉两地结下了深厚的“两山情”,书写了携手并进、共奔小康的“彝海结盟”新篇章。
“四川脱贫看凉山,凉山脱贫看美姑”。位于大凉山腹心地带的美姑县交通闭塞,脱贫的基础条件最差,攻坚的难度尤其高。在美姑扶贫,佛山派出了顺德“铁军”。
今日,南方日报推出“山海协作共奔小康——佛山市东西部扶贫协作一线报告”系列报道第5期,聚焦“美姑破茧”,敬请垂注。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熊程廖瀚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
“广绣很美。”
海来尔西是四川凉山美姑县第一刺绣艺术工作坊的一名“绣娘”。这座由佛山顺德援建的工作坊让从小就喜欢刺绣的海来尔西,找到了学习技艺之地,也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
海来尔西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她已是美姑社会转型大潮中的一朵“浪花”。美姑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曾经是大凉山里最闭塞的县,个村中有个贫困村,脱贫基础条件最差,有着“四川脱贫看凉山,凉山脱贫看美姑”的说法。
产业扶贫东风来,美姑的“浪花”们得以乘风破浪,一场由传统小农社会走向现代商业社会的汹涌巨变在这座安静美丽的县城里悄然发生。
“美姑”,正在华丽蜕变。
身份的转换
从美姑县城出发向南20多公里,便是牛牛坝乡易地扶贫安置点。安置点是在平地上新建,不少硬件设施比位于山腰上的县城更现代。
年,美姑县利用佛山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在广绣集团顺德富德公司支持下,盘活了牛牛坝安置点的一处物业建设刺绣工作坊,由富德公司捐赠绣架,提供针线绣料,设计产品图样,派出师傅教习技艺,同时统一回收绣品进行后期制作和销售。去年底,工作坊投入使用并举办了第一期刺绣培训班,第一批“绣娘”很快尝到了家门口增收的甜头。
这让海来尔西也心生羡慕。牛牛坝乡易地扶贫安置点是海来尔西的娘家。她嫁到了同县的乐约乡,每天天一亮就开始劳作,放羊、喂猪、种地。土坯房里,她迎来了第一个孩子。工作坊让她有了改变的途径。
今年4月,海来尔西果断决定参与富德公司开办的第二期培训班,并留下来成为一名“半职业工人”。平时她就带着孩子一起住在娘家,每天步行几分钟来到工作坊上班,周末或有事时再回到乐约乡自己家中。
说她是“半职业”,因为工作坊管理制度相对宽松。每天在刺绣工作坊,海来尔西有一个“规定”的上班时间,但是如果家里有事,晚一点到、早一点走都没关系,总之按照计件的方式获得收入。由于小孩还小,她也常常把小孩带到工作坊,一边工作一边照料年幼的孩子。工作坊里像她一样情况的“绣娘”还有好几个,大家也能相互照看。一个月出勤天数达标后,海来尔西还有额外奖励。“又有收入,又能照顾家庭。”刺绣工作坊项目经理伍宏说。
实际上,刺绣艺术工作坊“半职业”的模式就是为了帮助本地人适应不同以往的新生活。在各地的易地安置点中,偶尔会有群众因为不适应新生活而宁愿在老家种地,或者产生其他方面的难题。类似工作坊这样的机构还有不少,就是要让美姑的群众能够平稳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在60多岁的吉则马麻眼中,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就是为她量身订做的。吉则马麻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老绣娘”。她一直靠接零散的彝族服装制作订单过活。在不远千里而来的广绣老师教导下,很快掌握了广绣制作技法。“既不辛苦,收入也不低,家人都支持我到工作坊工作。”已是花甲之年的吉则马麻,希望能带更多的家人进入工作坊工作,她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事业。
目前,刺绣工作坊还预留了可用于直播间搭建的场地。考虑到未来要减小对富德公司包销的依赖,顺德也在帮助工作坊建立更多的市场渠道。伍宏计划除了引入知名平台主播“带货”之外,还要将一批优秀“绣娘”培养成自己的主播。
在顺德扶贫工作组的努力下,如今美姑群众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刺绣工作坊等安置点内建成的扶贫车间、乡村里新建的产业基地内,海来尔西这样的年轻母亲、吉则马麻这样的中老年人等不适合远行的群众都可以选择成为家门口的工人。
通过东西部协作扶贫的通道,不少人选择走出大山前往顺德等地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今年,美姑县定向劳务输出到顺德的劳动力就达人。
在扶贫工作组的推动下,不少当地人从农民变成了老板,甚至是“职业经理人”。从顺德厨师学院精准扶贫班毕业的海来普铁,回到美姑开起了饭店,并取“饮水思源”之意命名为“思源农庄”;在外打工多年回家后,一度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阿恩尔主进入顺德引进的美姑顺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负责种养殖基地管理的“职业农民”,以及旗下一家企业的法人代表……
生产的革命
从牛牛坝的方向再继续走远些,来到距离县城50公里的拉木阿觉乡,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让人恍如回到珠三角:一处高山草原上,20万羽规模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农业园拔地而起。点缀在连绵的群山和民居之间的养殖基地,与周围环境相比似乎有些“跳跃”。
鸡蛋还是那个鸡蛋,但是生产的方式却截然不同了。蛋鸡养殖场项目运营方、广东企业投资的美姑广和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曾洪添说,这座养殖场比该公司目前在珠三角的基地还要现代化,应用了物联网链接、中央输料线、鲜蛋分级处理等先进技术,达到国内现有最高标准。
“计划近期就有首批小鸡进场,虽然受连日下雨影响,但全部同事都在抢工期。”身为从顺德到美姑支援项目管理的路桥工程师,黄权峰最近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这个项目上。
生产方式的不同也体现在养殖场建设的细节里。在顺德派驻凉山的扶贫干部中,黄权峰是少有的专业工程管理人员,由顺德驻美姑扶贫工作组组长,美姑县委常委、副县长李福信专门“要”来。
项目的组织运营方式也是高度市场化的。跟传统粗放的“天种天养”相比,这个现代化养殖基地预计可以直接解决25人就业,月工资每人元以上。基地还将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发动周边贫困户种植饲用玉米亩以上,获得收入将使这批贫困户稳定脱贫。未来,基地还将采取“蛋鸡托养”模式,帮助贫困户成为养殖大户。为了与蛋鸡场等一批农产品项目配套,顺德扶贫工作组还利用财政帮扶资金在县里建设了一座冷库。
为了让项目成功落地,减轻进驻企业经营顾虑,蛋鸡养殖场采用了政府重资产、企业轻资产的“轻重分离”模式,即由佛山财政投入超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权归美姑县国资所有,再由企业以租赁形式经营。
正是因为采用了现代化的高标准、规模化、高技术模式,在这样落后且交通不便的地方产出的农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曾洪添表示,“在这里确实建设和运营成本都会比别的地方高一些,但是我们的产品有规模优势,供应价格竞争力大。”
“原来地可以这样种、鸡可以这样养!”强烈的对比,正是李福信期望达到的效果。在他看来,美姑由于基础十分落后,要让当地群众改变传统模式,就要先让他们看到现代化模式优于传统模式的方面。
在龙门乡,顺德援建的黑山羊养殖基地推动“美姑黑山羊”这个当地特色农产品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在甘都村,顺德援建的大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预计达产期年利润达万元;在依果觉乡中草药加工厂,顺德协助引进了国内知名的好医生集团;在牛牛坝,顺德还援建了一座高规格配套冷库……农业仍然是农业,但与过去完全不同了。
生产方式的跃迁,直接让美姑封闭落后的自给自足“小循环”“低水平循环”进入到面向区域乃至国内外市场的“大循环”“高水平循环”。
生活的向往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美姑县巴古乡依千村,一个顺德扶贫工作组推动建设的光伏发电站旁,醒目大字标语反映了全国各地来到美姑扶贫人的精气神,更表达了当地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
在李福信看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人皆有,只是当地群众的理解与外来的扶贫人不一定相同,加上一些彝族群众不懂汉语,所以在沟通中容易产生误解。正因为此,才要帮助当地建立更多的对外交往渠道、引入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慢慢地为当地带来生活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变化也在点滴间发生。“比如甘都村大棚现代农业项目进行土地确权的时候,农民们不相信GPS,最后用卷尺复测之后发现真的一模一样。”黄权峰已在美姑工作近一年,在他身边这样的小插曲几乎每天都有,当地群众也在一次次“碰撞”中加深对扶贫干部的认同。
在刺绣工作坊,海来尔西平均每月有了约元收入。收入的增加让她对生活有了更多期盼。作为年轻一代,她并不愿意一辈子待在村子里。除了有时穿民族传统服装,她也和大城市的女孩子一样喜欢漂亮的时装,空闲时甚至还会玩短视频APP。“我想赚钱了先给家里修一套新房。”
海来普铁在顺德学成了厨艺,更学到了做生意的本领。他不但将本地口味和顺德风味结合起来,将餐饮搞得有声有色,而且利用自家住房开起了民宿。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民的饮食习惯也发生的细微的变化。越来越多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主流”菜品“坨坨肉”“坨坨鸡”,精致而又节约食材的粤式做法成为新风尚。
同样从顺德厨师学院毕业的,还有阿恩尔主的妻子。目前,阿恩尔主夫妻俩都在种养殖基地上班,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阿恩尔主计划等以后基地带来的人流多了,就让妻子把饭店开起来。“将来我们也会支持她,希望这样的老乡越来越多。”基地投资人吴江川说。
“我有两个梦想,现在都实现了。”美姑县大桥初级中学校长乌尔中田几年前刚上任时,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学校操场,以及住校学生没有热水澡可洗两件事耿耿于怀。在顺德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援助下,去年开始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洗澡是一件天大的事,让孩子们感觉生活有了新希望、有了新奔头。”乌尔中田说。
如今,崭新规划的高山村落、宽敞明亮的教室、绵延山坡的现代农业基地,在一张张明眸皓齿的笑脸、一个个不懈奋斗的故事与一声声“嗨吉嗨、瓦吉瓦、卡莎莎”(彝语,意味很给力、非常好、感谢)的感慨与赞美中,大家见证到这里变好了、变美了。美姑正在更加自信大方地展示它的美丽,更深刻主动地融入现代化的大潮中,完成一场历史性的蜕变。
■对话
佛山顺德驻美姑扶贫工作组组长,美姑县委常委、副县长李福信:
打开一个窗口,让星星之火燎原
佛山顺德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幕拉开,“扶贫专业户”李福信选择了再次披挂上阵。对于有着人大本科、北大硕士的高学历,又曾经在云浮、英德等地多年参与对口帮扶的李福信来说,挂任佛山顺德驻美姑扶贫工作组组长,美姑县委常委、副县长,是又一场重大挑战。
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深度贫困县,美姑县贫困村数量居四川省第二、凉山州第一,在凉山的各个县中被认为扶贫任务最重、基础条件最差、攻坚难度最大。面对这样的状况,李福信不仅仅是以完成基础的脱贫指标为唯一工作目标,更是选择了走一条高标准的现代化扶贫路。
南方日报:佛山顺德扶贫工作组来到美姑后,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李福信:佛山市和顺德区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上给予了大力的倾斜和帮助,为美姑县脱贫攻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佛山力量、佛山贡献。
年以来,我们主要在安全住房建设、劳务输出、产业帮扶、消费扶贫等领域开展工作。其中,在就业方面,要特别感谢后方的企业和人社等各个相关部门。他们对我们输送过去的老乡非常关心,帮助他们在顺德能够适应下来,稳得住、有收入、能致富。在产业帮扶方面,过去两年我们引进了5家东部企业,在规模化种养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项目。
我们近期正在发动最后的总攻,坚决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在佛山市委市政府、顺德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前方驻县工作小组将全力以赴。
南方日报:在美姑扶贫工作中,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李福信:最大的困难还是语言交流上,跟当地的干部、老乡特别是贫困群众,一些交流还比较困难。除此之外,还有思想观念上的一些差异,我们也是尽量克服。一些工作上的体制机制,当地和顺德习惯的做法不太一样,我们也会把顺德的经验介绍给他们。
南方日报:为什么要在美姑推进多个高标准的现代化产业项目?
李福信:美姑过去相对封闭,农业上接近原始的“天种天养”,处在一个低水平的循环当中。我们进来做各种产业,总体上还是坚持因地制宜,这是根本的工作方法。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但是要提升种养殖的效率。
对于这样的农业状况,必须有比较大的改变,才能跟当地原有的发展形成强烈的对比,才能对干部群众有更大的触动,最终起到引领带动的作用。农业未来的发展,终究是要走现代化的道路,依靠现代种养殖技术,加上规模化、基地化的模式,才能更好地对接市场,纳入更高层次的循环。
要走出去接轨市场,就要面临竞争。我们如果不用相对高一点的标准、大一点的规模,这个项目本身就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只能长期依靠“以购代捐”的方式。阶段性地用“以购代捐”推动产品销售是可以,但不能永远都是这样。
要走这样的道路,确实面临很多困难,推动起来很不容易。但是只要有一个点、两个点、若干个点慢慢做成功,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方日报:高标准产业项目的前期投入也更大,如何更好地吸引企业进驻?
李福信:投入高了之后,有的企业对风险望而却步,所以我们就采取财政重资产投入的方式。利用佛山的扶贫协作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好之后再引进企业来经营,他们只需要支付租金、负担自身经营中的成本即可。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成本和风险。
未来我们的探索成功后,其他实力更强的企业看到在这里发展有保障、各方面能支撑,也就可能自己投资建设固定资产。我们希望利用脱贫攻坚的机会为美姑筑巢引凤,打开一个窗口,带动更多产业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