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了本地人记凉山州美姑县
2022/9/15 来源:不详他叫李辉,男,汉族,四川广元人,现年52岁,年10月参加工作,原任广元市公安局利州区分局禁毒缉毒大队副大队长,现任美姑县农作乡瓦一觉村第一书记,是一名拥有2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常说:“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只要组织需要,上刀山下火海,也绝不后退,永远甘做伟大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颗螺丝钉。”
三年来,他不畏艰难踏征途,从一个“外乡客”变成了“本地人”。农作乡平均海拔在米以上,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原因,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村内基础设施较差,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山似登天,下山到溪边,两边能对话,走路大半天”,这就是当地贫困现状的真实写照,初来农作乡,盘山公路、陡峭悬崖、山间浓雾、尽收眼底,行走在山路上,心里忐忑万分,万般滋味在心头。
如何尽快进入角色?这是他首要解决的问题,他从转变角色、学习语言交流入手。记得刚到村里前一个月,每次跟村民交流都需要请村干部陪同翻译。李辉想,如果能够学会彝语,和村民直接交流,那就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有利于工作开展。刚到村里,面对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等困难,他没有调整的时间,便立即投入到‘一卡通’清理专项行动中。为了和乡、村干部及彝族群众尽快打成一片,他每天吃住在村。尽管对土豆蘸辣椒加酸菜汤的工作餐很不适应,但为了把工作干起走,一咬牙就坚持了下来。仅用2个月,他就走访了户人,对全村现状和贫困户有了全面掌握。
三年来,他鞠躬尽瘁,及时转变角色,从一个“警官”变成了“村官”。如何尽快融入环境?这是他将要直面的问题,驻村工作,需要时刻与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斗智斗勇,停水、停电是驻村生活的常态。作为农作乡政府和工作队里的老同志,他主动关心年轻队员,给他们做饭洗衣服,队员们都亲切的叫他“辉哥”。长期的驻村生活,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饮食的不规律,造成了肠胃功能紊乱,由于高山地区药难买,身为医生的妻子为给他准备了一个药箱托人给他带到村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更有动力去坚持扶贫这个事业,爬坡过坎、克服困难,奉献青春的汗水和泪水。每当看到队员因环境不适、思家孤独、工作负荷等陷入低落情绪时,他主动和他们摆龙门阵、讲笑话,在周末闲暇时,他担起“文娱委员”的工作,组织队员们看电影、拍照片,让欢乐的时光冲散思乡的忧愁,鼓励他们积极向前,努力消除队员们生活、心理上的巨大落差。队员们时常跟他开玩笑,说他是他们的“开心果”,久而久之,他成为了农作乡工作队的“开心果”。
三年来,他勇挑大梁书写担当,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顶梁柱”。在大家眼里,年近知天命的他,半途当第一书记就是来混日子的,从乡政府领导到帮扶工作队员,再到村干部和老百姓,对他能否挑起脱贫攻坚的重担都是怀疑的。如何让大家认识不一样的自己?这是他迫切解决的问题,他从深入调查、勇于担当奔一线入手。从开始进村入户那天开始,他就一直在做着一件重复的事情,下村走户,看群众干、听群众讲,陪村民们“拉家常”,用眼、耳、鼻、心,察民情、解民意。瓦一觉村交通条件落后,运输成本昂贵,生活生产物资运输困难,村内畜牧及农副产品几乎无法运出交易;教育断代20余年,村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村民生活艰辛,整村还处于自给自足、以物易物的生活状态,全村很难看到现代化的生活用品,这是瓦一觉村脱贫攻坚面临的难题。
为“啃”掉瓦一觉村这块脱贫硬骨头,年12月,他主动向组织申请担任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大量资金需要争取,项目需要建设,单位需要协调,村小缺乏办公设备,他通过社会爱心人士募捐了办公用品和投影设备,村里没有网络,他给村上牵通了第一条网线,每周在幼教点为群众播放坝坝电影。村里要建安全住房,他就搬到工地附近蹲守,天天与施工单位沟通,和监理学习监督工程质量,确保群众住上“安心房”。村里没资金,他就从单位协调争取到2万元资金用于修路。村“两委”大会上,他号召全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出义务出工、架桥修路,村民纷纷响应,最终对便道进行了修缮和拓宽……
以前路不通,靠人背马驮。扶贫工作开展后,村里路打通了,水和电也通了……”,说起近两年来村里的变化,瓦一觉村村民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他在“引进来”的同时更注重“走出去”,积极带领本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走进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拓展村民的视野,激发创新创造的动力,借助产业发展资金,科学规划本村增收产业,积极做大传统产业、大胆引进特色产业。通过向县上争取,建立了食用菌种植基地,引导农户用土地流转的形式入股,积极盘活村内的撂荒土地,鼓励村民流转租赁村内的集体资产,打造特色产业,预计年底户均增收余元。
为增强村民树立文明新风意识及内生动力,他创办了奋进超市,以环境卫生、家庭文明新风培育等具体行动争取积分,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移风易俗、提倡文明新风、感恩奋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两年里瓦一觉村已经发展了12户养殖大户,4户家庭农场。他还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帮助村民销售多余的农产品,解决农村土特产品难销售,实现村民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瓦一觉村3组贫困户尔日惹惹是他最为牵挂的彝族群众之一。除了逢年过节带着慰问品去看望,他还经常组织村上的党员干部帮尔日惹惹耕种收割。
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尽管因车祸而致残,但尔日惹惹一家却收拾得干净整洁,让3个女儿走进了教室……作为一名在缉毒一线工作30余年的政法干警,主动承担全乡禁毒工作任务的同时,一有空便与综合帮扶队员一起走进彝族群众家中,给他们送物资、送技术、送服务,宣讲党的政策,带动他们转变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乡村工作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如何把党员拧成一股绳,凝聚在脱贫奔康路上?这是他必须解决的问题,他从抓队伍建设、激发干部做事热情入手。为了不让群众跑冤枉路,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和答复,他制定了值班制度,要求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干部、村干部必须坚持驻村值班和轮流值班制度,严格“上班”。他采取了一个新模式,在瓦一觉村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村民说事”等服务,坚持便民利民原则。让“等群众上门”变成“送服务上门”,“群众跑”变成“干部跑”、“多次办”为“一次办”,倾力解决村民“办事难、难办事”问题。主动前往帮助困难户家书写申请、代理办理生猪理赔、小额信贷、门诊报费事宜,近两年来,瓦一觉村开展“说事”活动余次,已接待“说事”村民余人次,累计反映出涉及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困难、矛盾纠纷等困难和问题余件,已解决件。
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他主动放弃休假,迅速返回瓦一觉村投身于疫情防控中,既当疫情防控宣传员,又当外出务工人员排查员,主动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动态信息,利用村村响和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