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最高的山,啃最硬的骨头四川凉山坚决
2022/11/20 来源:不详新华社成都3月3日电题:爬最高的山,啃最硬的骨头——四川凉山坚决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
北起大渡河,南至金沙江,东邻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中国的大西南一片6.0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貌万千,风光奇绝。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这片土地孕育了灿烂的彝族文化,也见证过长征中的结盟传奇,但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贫困一直是它难以摆脱的阴影。
年,中央的脱贫攻坚号角吹响时,凉山州尚有11个深度贫困县、个贫困村。5年来,通过艰苦卓绝的精准扶贫,凉山州已累计实现个贫困村退出、80.1万贫困人口脱贫。年,凉山州发起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总攻,将全面完成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个贫困村退出、17.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的任务。
聚焦短板 扫清障碍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一定困难和影响,但是防疫和脱贫两场硬仗我们都不能松懈。从大年初七我们就开始了今年的第一轮督战。”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四川将对凉山州7个未摘帽贫困县和个未退出贫困村进行挂牌督战,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的要求展开。
作为凉山州挂牌督战美姑县的州级领导,林书成2月4日就奔赴该县侯古莫乡开展入户走访。“凉山目前面临的脱贫任务还很重,以美姑县为例,今年要完成83个贫困村退出、3.2万名贫困群众脱贫。但是去年的工作已经打好了决定性基础,我们有信心全面如期完成任务。”他说。
脱贫攻坚的工程项目直接关系脱贫质量和群众获得感。年,为了着力解决部分项目管理不到位、实施程序不合规、资金沉淀滞留、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凉山州开展“明目行动”,督促全州对年以来的扶贫领域工程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行动开展以来,共清理扶贫领域工程项目个、涉及资金.46亿元,立案查处案件件人,党政纪处分人,移送司法机关50人。包括凉山州金阳县委原副书记、县长李德强在内的10名县处级干部被严肃处理,为脱贫攻坚扫清了障碍。
强力推进 攻克堡垒
年12月31日,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的村民在家门口跳起了彝族达体舞,庆祝悬崖“摆渡车”正式运行。四川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从此告别交通闭塞的历史。
“阿布洛哈”在彝语中意为“人迹罕至的地方”,村庄坐落在金沙江大峡谷深处,过去村民出村需要沿着陡峭的山路步行3个多小时才能走到最近的公路上。
悬崖“摆渡车”直线运距米,承重1吨,单边运行一趟仅需20分钟,还能搭载村民的摩托车、粮食蔬菜等物资。
在“摆渡车”开通的同时,一条真正的公路也即将建成。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年11月30日,阿布洛哈通村公路项目施工方四川路桥集团在国家应急管理部、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的协调下,开始租用一架“巨无霸”米-26直升机,从布拖县城吊运挖掘机、装载机、潜孔钻机等设备,这在四川交通史上是头一遭,一条全长3.8公里达到4级路面的通村路预计将于今年4月完工。
越战越勇 胜利在望
“去最高的山,走最难的路,啃最硬的骨头。”这是来自简阳市纪委监委的干部邱婷对自己立下的军令状。自年7月在普格县大坪乡挂职乡党委副书记以来,她在泥水里连滚带爬过,在冰冷的雨里淋得浑身湿透过,如今她已能像本地干部一样,蹲在田间地头吃土豆、喝酸菜汤。
年,四川向凉山州派出由名优秀干部组成的脱贫攻坚综合帮扶队,奔赴扶贫一线。他们中有放弃50万元年薪工作的法学博士,有大学里的学科带头人,有刚刚完婚的小伙子……
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的90后藏族姑娘杨卓玛,在美姑县最偏远的瓦古乡瓦以村任第一书记,在一年的走村入户中学会说彝语,老乡们还给她起了个饱含美好祝愿的彝族名字“阿呷莫”。
喜德县红莫镇特合村第一书记刘骥,母亲患糖尿病十多年,婆婆在她驻村后不久被查出腰椎结核。照顾两位70多岁生病老人的重担全部压在丈夫身上。于是,刘骥干脆把妈妈也带到村里。老人很快和大伙儿打成一片,被称为“编外帮扶队员”。
摘掉穷帽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西南医科大学副教授夏纪毅是一位黄芩专家,在昭觉县龙沟乡挂职乡党委副书记,一直琢磨着在当地发展黄芩产业,让群众脱贫后不返贫。年11月,他在古里拉达大峡谷内的3个乡试种的亩黄芩丰收了,每亩收入达元,他计划今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亩以上。曾经贫瘠的山梁如今成了致富的希望。
“特殊时期,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值得!”来自成都市公安局的美姑县瓦古乡综合帮扶队员彭杨说。他的面前,是浓雾弥漫的柳红大峡谷。“我相信,只要再咬紧牙关苦干一年,贫困一定会像这些浓雾一样散去,会看到无限的美景。”
责任编辑: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