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凉山州昭觉县彝寨儿
2023/2/20 来源:不详02:40
荔枝新闻记者/陈军范志凯视频包装/李姗
四川大凉山腹地,群峰起伏,层峦耸翠。然而,蜿蜒崎岖的山路也长期阻碍着这里与外界的联系,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昭觉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今年5月,有着“悬崖村”之称的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迎来了一次大规模搬迁,全村80多户贫困户集体“下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小区。
在悬崖村村民们“下山”半年后,11月17日,包括昭觉县在内的7个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凉山全州脱贫“摘帽”。
如今,越来越多的昭觉人通过发展农业种植和学前教育等,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彝寨儿女们奏响了具有凉山特色的脱贫“三部曲”。
搬迁扶贫:
“悬崖村”村民的新生活
昭觉县最大的安置房小区——沐恩邸社区
在昭觉县规模最大的安置房小区——城北乡沐恩邸社区,居民们家家户户正在掸尘扫除,各式各样的年货一层又一层,挤满了冰箱。这段时间,从故土迁出的安置户们第一次在政府安置的“新家”里过彝族新年。相较于往年,这个新年,有些不一样。
沐恩邸社区副主任何军接受荔枝新闻采访
沐恩邸社区副主任何军告诉荔枝新闻,这批安置户都是今年5月初搬迁入住的,目前整个小区共有多位居民,来自全昭觉县84个行政村。其中,因上下海拔高差近千米而得名的“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的80多户贫困户,也被安置在这里。
从土生土长的彝寨村落搬迁,半年来,“悬崖村”的村民们在“新家”过得如何?
杨铝洗和儿子在宽敞明亮的新家
30岁的杨铝洗是“悬崖村”的“外来媳妇”,她回忆说,5年前刚嫁到“悬崖村”时,多级的钢结构阶梯还没有修筑好,要上山只能攀爬藤梯,陡峭的石壁令人望而生畏。一家5口人蜗居在一间低矮、破旧的茅草房里,“哪一天可能说垮就垮了”。通常每隔两三个月,杨铝洗和丈夫才下山一次,再背着几十斤油、米等生活必需品回来。
搬迁到沐恩邸社区后,杨铝洗一家人都感受到了便利。今年9月份,杨铝洗3岁半的儿子开始上幼儿园小班,幼儿园建在社区里,步行几分钟就能到达。而在悬崖村,从山顶的村庄到山脚的学校上学,孩子们需要攀爬落差多米的悬崖。
脐橙丰收的季节到了,最近一阵子,杨铝洗的丈夫开着车四处奔波,将悬崖村种植的脐橙经销到四川各地,最多时每月能挣上万元。杨铝洗自己也没有闲着,每个周末,她都会到社区上烹饪培训课,为之后成为一名厨师做准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区副主任何军说,要让“迁出来”的彝寨人真正站稳脚跟,学好一技之长十分重要。为此,社区陆续开办了电焊、刺绣、烹饪等技能培训班,还推介有意向的居民到产业园、工厂工作。截至目前,沐恩邸社区已经向外输出了多名劳动力。
敌日子五在厨房做饭
35岁的敌日子五是悬崖村“土著”,祖祖辈辈都定居在“悬崖村”。敌日子五说,在村里不少人家都没有厨房,屋外搭一个简易的炉子,就是做饭的灶台。大家集体席地而坐进食,吃肉的机会并不多,一日三餐大多是玉米、荞馍和土豆。
如今,敌日子五一家住进了平米的新房,可以在宽敞的厨房里做饭,不用每餐吃酸菜、腌菜,社区里每天都能买到新鲜菜。敌日子五说,这种生活“自己之前想都不敢想”,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
何军说,脚下的这片土地原本在彝语中叫做“母恩地”,安置点建成后,当地政府将社区名改成“沐恩邸”,意为“沐浴党恩的府邸”。党和政府的恩情,沐恩邸居民会永远放在心中!
产业富民:
大棚蔬菜耕出一条“致富路”
占地亩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全景
距离昭觉县城15公里的四开乡好谷村,崇山峻岭之间,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和玻璃温室格外引人注目,占地亩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坐落在这里。
秋日的产业园里,熟透了的番茄和辣椒沉甸甸挂在枝头,露天菜地一片绿意盎然,传播着丰收的喜讯。
产业园生产主管宋永超介绍说,前期调研中,他们发现当地村民农业生产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阶段,机械化程度低。受到耕地面积少和气候的影响,当地主要种植土豆、荞麦等作物,一年一熟,每亩地产值不超过元。
年6月,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建设完成,建成了智能玻璃温室、育苗室、种植大棚等,主要种植茄果类、叶菜类蔬菜。通过一系列农业设施、技术,蔬菜种植克服了冬季低温、少雨的不利条件,农业产品除了销往昭觉县、西昌市的农贸市场外,还能给深圳等地的大润发超市供货。每亩地产值可达到2万多元,增长了近10倍。
宋永超说,带动当地农户增产增收,实现脱贫奔小康,是产业园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项目已进入二期建设,投入农业生产的土地达多亩。待园区全部建成后,可以提供多个工人岗位,吸纳周边两三个乡的劳动力,预计可实现农户人均年增收1.2万余元。
园区种植的大棚蔬菜远销多地
另外,园区建设以来,已经累计为多名农户开展农技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人,乡村农技人员7人。先后已有8名贫困户自主创业,开展越夏蔬菜种植,户均增收2.2万余元。
村民在大棚里采摘叶菜
45岁的吉勒阿呷是当地好谷村村民,自产业园建成以来,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年多。每天上班8小时,负责蔬菜的浇灌和采摘。吉勒阿呷说,这份工作最让她满意的地方就是离家近,工作时间灵活,可以兼顾照料家里的大小事务。
吉勒阿呷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之前她在家种庄稼,只能勉强满足一家人的温饱,没有多少额外收入。到产业园上班后,收入来源分为三部分:每月务工收入元;土地流转每年一亩地收入元;年底还能获得固定分红每亩地元,每年的总收入将近3万元。
吉勒阿呷有3个孩子,都在当地上中小学,眼看着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吉勒阿呷许下了一个朴素的心愿:“我一辈子没有出过四川,希望能供孩子考上大学,到时候一家人能一同去成都、北京看看”。
教育“扶智”:
“学前学会普通话”遍地开花
梭梭拉打村爱民幼儿园,学生们正在做早操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在武警四川省总队爱民幼儿园,这首耳熟能详的《学普之歌》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唱。自年5月以来,“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已覆盖全凉山州个幼儿园,惠及学前儿童近30万名,学前学习汉语的种子在彝族儿童的心中悄悄生根发芽。
爱民幼儿园是四开乡梭梭拉打村的幼教点,由武警四川省总队支援建设。崭新的校舍、宽阔的庭院、丰富的游乐设施令人眼前一亮,但就在一年前,幼儿园的教学条件同样十分艰苦。
幼师阿达阿呷在这所幼儿园教学已经6年了,她说,年9月搬进新校舍之前,孩子们一直在梭梭拉打村的村小上学。当时,幼儿园的小朋友挤在只有10几平米的房子里上课,教室十分破旧,碰到大雨天,屋顶还会漏雨。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最早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的。老师们按照制定的周计划、月计划,每天几句几句地教给孩子们普通话,积少成多。搬到新校舍之后,通过多媒体技术,老师们在课上播放图片、音频、视频,孩子们学起普通话更有兴趣了。
老师阿达阿呷正在给学生们教普通话
6岁的俄洛日吉刚入学时,自己的汉语名字也不会写,也不爱和其他同学说话。通过学习,俄洛日吉现在已经可以用普通话自我介绍,进行日常的简单对话。俄洛日吉的性格也越来越开朗,课堂上发言更加积极,还自学了几首普通话的流行歌曲。
阿达阿呷说,之前村里不少家长认为,学前教育无关紧要。但看到孩子们的改变和进步后,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来。学校从最早的30多名学生,目前已经增长到了名,这让阿达阿呷和同事们甚是欣慰。
教龄4年的日火尔体是幼儿园唯一的男老师,他表示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两三岁就能接触普通话了。在他小时候,同龄的孩子基本不会汉语,上小学后很难跟上教学进度,有些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有了普通话这匹“骏马”,越来越多的彝族孩子到外面的世界驰骋。前几天,日火尔体的一位学生高兴地告诉他,自己去县里上小学后,各科的成绩都排在班上前三名。
武警四川省总队机关幼儿园院长何筱兰接受荔枝新闻采访
武警四川省总队机关幼儿园院长何筱兰说,“扶贫先扶智”,教育脱贫才能为凉山的下一代培养更多人才。她还表示,下一步,除了硬件设施持续投入外,武警四川省总队还将设置专项教育基金,吸引更多优秀的辅导员到基层任教,将爱民幼儿园打造成昭觉县一张靓丽的教育“名片”。
脱贫攻坚以来,彝寨儿女用勤劳的双手,正在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低矮破旧的茅草房,被宽敞明亮的安置小区所取代;蜿蜒的山路,成了输送农产品的“黄金纽带”;“学前学会普通话”,给大凉山的孩子们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昭觉”在彝语中意为“山鹰的坝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未来这片土地上的彝寨儿女将如山鹰展翅一般,飞过连绵的群山,飞向更加辽阔的天地。
来源:荔枝新闻
编辑:奈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