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布李宏重返大凉山为彝族孩子们谱儿歌凉山
2023/3/30 来源:不详03:21
封面新闻“双决”报道组凉山报道
身后大屏幕亮起,8束射灯从顶棚照下,曲比乌力身穿红黑相间的彝族服饰,眼睛微闭,感受着舞台上灯光独有的温暖。前奏低沉的鼓点响起,他看向眼前近千名观众,唱起离北京千里之外的远方家乡:玛薇啊玛薇,玛薇好美丽;玛薇啊玛薇,玛薇是小学……
此刻,合唱队老师、《玛薇》曲作者吉布李宏,正站在舞台对面的控制室。看着学生们的表演,他想起16年前曾为音乐梦到成都打拼的自己,有些感慨。“孩子们实现了我没有完成的梦想。”吉布李宏说。
合唱队在北京演出
年12月19日,玛薇少儿艺术团在北京民族剧院举办了“玛薇花开:凉山彝族乡村儿童音乐会”,包括曲比乌力在内的40名合唱团成员,把“中国最牛校歌”《玛薇》从凉山唱到了北京。
这个乡村小学合唱队成立时,没人想到,他们可以把歌唱到北京。这一切改变,要从吉布李宏放弃音乐梦,从成都回乡,成为一名乡村音乐老师说起。
合唱队在北京演出
未竟音乐梦
吉布李宏有些累了,他觉得是时候该回去了。年7月,他买了回西昌的火车票,拒绝了搭档的挽留,决定结束这趟长达5年的音乐追梦之旅。这时,他26岁。
他没有和家里人说,就像他从小不顾家里人反对,一步步走上音乐之路一样。做下决定后,有关这条路的记忆浮上他的心头。
小学4年级时,吉布李宏有了第一个偶像:山鹰组合。这是彝族第一个走出大凉山的音乐组合,也算是吉布李宏音乐上的启蒙,那时,比较富裕的家庭可以用卡带听歌,但更多的是口耳相传,“所以当时很多歌词都是错的,直到后来才知道。”吉布李宏说。
模糊的调子和不清楚的歌词,并没能阻挡孩子们的热情,“当时能听到个声音就很满足了。”吉布李宏说,当时他拿了个木棒当吉他,就和班里的同学模仿起山鹰组合唱歌,“还有同学想加入,我们就不让,因为要保证3个人,和山鹰组合一样。”吉布李宏回忆。
对吉布李宏来说,当时对外面的世界并没什么概念,“我们的世界很小,就在那个小村庄,最多就是一个县城。”吉布李宏说,直到上初中,他才接触到更多流行音乐,这也让她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
但在那时,和“放牛放羊“这些同龄人主要在做的事情相比,吉布李宏追求音乐梦想被看成完全“不务正业”。
因为喜欢唱摇滚,中学时吉布李宏买了把廉价吉他,远处一个扫玄,各个音混在一起,沉闷的声音听起来就像巫师敲的鼓,“我父亲就经常在人家面前说,那个巫师又来了。”吉布李宏说。
当时,吉布李宏为了这些事情一直和父亲吵架。父亲一心想让他去找份工作,娶个老婆,早点成家立业,不要一直玩音乐不务正业,吉布李宏回忆:“当时成功的组合就只有山鹰组合和彝人制造,就这么几个人,父亲觉得我不是那个人。”
吉布李宏在工作室创作
年7月,中专毕业两年后,吉布李宏带着他的音乐梦,决定来成都闯一闯。他和搭档一开始在一个同乡开的酒吧当驻唱歌手,虽然很受欢迎,却也并没能让吉布李宏接近梦想。“之前想的很简单,出名以后签约发唱片,但老板只是让我们每天唱歌,从晚上六点唱到凌晨两三点,嗓子慢慢都唱哑了。”吉布李宏说。
老板给他们俩提供住处,却并没固定工资,最困难的时候,吉布李宏和搭档连坐公交的钱都没有,在他记忆里,有两次他们上车后,才发现身上没钱的尴尬情况。
当吉布李宏发现,自己开始控制不了声带,连音都开始唱不准时,他发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远了,于是决定回到凉山。“可能我们两个没放开,也没遇到伯乐吧,没有引路人。”说起那段时光,吉布李宏还是有些遗憾。
玛薇,玛薇
黑暗中,一束电筒光照着黑板上的曲谱,“玛薇啊玛薇”的歌声回荡在空旷的食堂二楼,窗外可以看见一个个黑影,那是其他学生下课后在围观唱歌。
幼年时的这个场景,曾在曲比乌力脑海中反复出现,令他印象深刻。如果吉布李宏没有出现,他仍是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但不会在这条路上走那么远。
回到家乡的吉布李宏,成了家,有了小孩,“生活压力还是比较大,但音乐已经深入我心里面去了,我就选择去当了音乐老师。”吉布李宏说。
对吉布李宏来说,自己曾经的音乐梦想,他仍想在这些孩子身上去实现。“有些乡里小学学生野惯了,不用教鞭根本管不住,我发现当音乐老师时,根本用不上。”吉布李宏说,孩子们对音乐的热情大大出乎他意料,有次吉布李宏睡过头了,孩子们还冲到他的寝室,边摇他边喊:“李宏老师上课啦!”
吉布李宏在乡村小学上音乐课
尽管热情,孩子们的基础却并不好。第一堂课,吉布李宏把“哆瑞咪发嗦啦西”7个音写在黑板上,唱了一遍,结果全场学生笑了起来:“老师,那些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吉布李宏没打断他们,他觉得一下子否定学生不好,想让他们慢慢适应,就对学生们说:“对,以前你们数学课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但以后我们上音乐课的时候,他们就是‘哆瑞咪发嗦啦西’,以后我们就要一直跟这7个音符打交道了。”
教学中吉布李宏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书本上简单老套的儿歌,反而受一些流行歌曲影响很大,他决定创作一些“流行”的儿歌,最终写出来13首儿歌,《玛薇》就是其中之一。
吉布李宏在乡村小学上音乐课
那天,吉布李宏看着讲台下正背谱子的孩子们,随手在电子琴上敲出几个音符,旋律一下子就出来了,吉布李宏让学生记下谱子,找到作词老师阿如干土,希望填一首展现彝族孩子精神的歌曲,“就像索玛花,坚强,不屈不挠,是任何艰苦的环境,都能茁壮生长,他说玛薇花也是就是这种,我们一拍即合。”吉布李宏回忆。因为和学校名字相合,也自然成了爱心小学校歌。
在美姑县一次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吉布李宏带着合唱队参加了比赛,他们排在靠后的出场位置,虽然有人在草地观看,但现场比赛并不激烈,“都是比较老套的节目,大家都想表演完快点走了。”吉布李宏说,但当他们合唱队唱着《玛薇》出场时,大家都觉得很惊艳,有人把节目拍成视频传到网上,《玛薇》和合唱队就此走红,之后一次节目中,有评委称此为“中国最牛校歌”,这个名头也逐渐传开来。
吉布李宏带的爱心班孩子,基本是离异或单亲家庭,还有一部分孤儿,“这让这些孩子可能是有点自卑,通过音乐教育之后,这些小孩精神气质都不一样了。”吉布李宏说。
“这大概就是梦想吧”
就是被吉布李宏改变的孩子之一,在成为合唱队主唱之前,因为声音条件不出众,他在学校是演小品的。
小乌力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因为患有严重风湿,基本不能干活。小乌力的哥哥本考上高中,但因为家里没钱交学费,去了一个免费技术学校。为补贴家用,小乌力经常背出地里的几百斤玉米出去卖,直到9岁,他才踏进学校,中途还一度辍学。
小时候就喜欢音乐的曲比乌力,在干农活时经常去听山上很多放羊人唱的山歌,遇到人家有喜事出嫁唱歌,也会去学。遇到吉布李宏之前,他完全没有流行音乐的概念。
吉布李宏在乡村小学唱歌
据小乌力回忆,年见到吉布李宏时,还有些突然。之前的老师没教完一学期就走了,吉布李宏是开学两三个星期才顶上的。上吉布李宏的音乐课,小乌力和同学们第一印象就是“严厉”,但他不会打骂人,一般见老师弹钢琴弹得重了,或是说话声音大了,大家就都知道老师生气了。
小乌力很喜欢这个老师,因为吉布李宏之前的音乐老师,一般都教的民歌,吉布李宏则会教很多流行歌曲。老师住的地方在二楼,就在小乌力楼上,每当听到楼上传来吉他声,小乌力都会跑去老师宿舍,听吉布李宏唱歌。
吉布李宏当音乐老师后,对合唱队进行的一次“改革“,也让小乌力得以崭露头角。据曲比乌力回忆,以前合唱队选人,是以声音条件为标准,吉布李宏为了让合唱队更好驾驭流行歌曲,更加注重音准和节奏感,在每个人上台单独试音后,小乌力和另一个女生成为了合唱队主唱。
合唱队最初共选了人训练,因为没有那么大的教室,他们把训练地点选在了用作仓库的食堂二楼。吉布李宏回忆,下午上音乐课的时候,很多上体育课的同学就不上了,全部围过来,把五六百平米的食堂围得水泄不通。
吉布李宏在黑暗的食堂教合唱
“当时食堂二楼没通电,是临时接的线,所以经常停电。”小乌力回忆,每当停电,老师们就会拿手电筒照着黑板继续练,准备比赛的时候,会练到晚上12点。
合唱队出发去北京前,大家聚在一起拍了组照片,照片中大家摆着手,笑着冲向前方。“冲啊,向北京出发。这张照片是这个意思。”小乌力说,据他回忆,当时大家第一次坐飞机,都争着坐靠窗位置,但他那时发现自己有些恐高,就缩在角落里。
年去北京参加完比赛后,不少人面临升学,合唱队也就慢慢散了。但曲比乌力和一些合唱队队员舍不得散,又重新建立了“拾光者”乐队,意味“不负青春”,同时也想传承民族文化。
曲比乌力和合唱队朋友们出发去北京
目前,曲比乌力正在准备中考。回忆起在年登上北京舞台时,那时他还只是对音乐喜欢,“当时没想过梦想什么的,现在的话……”他看向手机上“拾光者”乐队的视频主页,“这大概就是梦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