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品牌论坛发言摘编三
2022/10/26 来源:不详发挥媒体桥梁纽带作用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乔永清
《人民日报》(年12月11日第09版)
新闻媒体是脱贫攻坚的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建设者。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确保”目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以及“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持续推出专题策划、重头报道、重点评论理论文章,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凝聚思想共识、汇聚磅礴力量。
我们积极发挥媒体桥梁纽带作用,为各方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牵线搭桥、打造平台,围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等促成一批精准帮扶项目。我们还承担了定点帮扶河北省滦平县、河南省虞城县的光荣任务,通过协调引进产业、精心选派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助力两县顺利实现高质量脱贫。
人民日报社举办精准扶贫论坛,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交流展示社会各界脱贫攻坚经验成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共识和力量。借此机会,同大家分享三点看法。
第一,精准发力保持政策稳定,着力巩固脱贫成果。特别是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立动态帮扶机制,防止一些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返贫致贫。
第二,精准谋划做好工作衔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继续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下功夫。
第三,精准施策助力农业发展,建强中国农业品牌。需要企业推出更多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和优质服务,打造更多知名农业品牌,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自身竞争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
《人民日报》(年12月11日第09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在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经过8年持续奋斗,如期实现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具有标志性意义。
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8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标志性、决定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扶贫道路。这些经验和做法,可以概括为8个方面。一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有科学理论的指引,三是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四是有精准扶贫基本方略,五是有开发式扶贫方针,六是有超常规的政策举措,七是有全社会的合力攻坚,八是有严格的监督考核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作出重要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策部署,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要做好3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二是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
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
江苏省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王志忠
《人民日报》(年12月11日第09版)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坚持省内脱贫攻坚和省际对口帮扶两手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重大成果。对口帮扶支援地区的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其中对口帮扶的75个贫困县,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覆盖.13万贫困人口。具体路径和模式概括起来有5条:
一是积极推进“苏产西移”。坚持以园区共建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转移融合,实现互利共赢。全省累计在对口地区产业合作投资超亿元,到位资金超亿元,累计为当地创造税收超亿元。二是积极推进“苏才西用”。实施“”人才支援计划,每年向对口帮扶地区的每个贫困县至少选派6名教师、6名医务人员、6名农技人才。累计向对口帮扶地区援派名党政干部,名教师、医务人员和农业技术人才,举办各类培训班期9.6万人次,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人,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带不走”的高素质干部人才。三是积极推进“西货苏销”。建立东西部消费扶贫交易中心,成立东西部消费扶贫联盟,产端力求覆盖全国个贫困县,今年累计销售中西部地区农畜产品78亿元。四是积极推进“西业苏就”。搭建线上线下岗位供需对接平台,每年定向推送岗位15万个以上。鼓励支持职介机构等市场主体组织对口帮扶地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中西部22省份在江苏稳定就业88万人。五是积极推进“西电苏纳”。积极支持西部省份发展绿色能源,累计受进西部来电约2亿千瓦时,定向购入西北新能源亿千瓦时,陕西、青海两省仅就此增加收益37亿元。
持续发力乡村振兴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展部(扶贫办)总监钟雄辉
《人民日报》(年12月11日第09版)
国家电投秉承“以发展促扶贫,以扶贫助发展”的可持续帮扶理念,将主业优势与扶贫惠贫紧密结合,成功实践出“绿电+扶贫+生态”的产业帮扶模式,走出了一条“规定动作有作为,自选动作有创新”的特色精准扶贫之路。
国家电投扶贫援助共涉及18个省份58个县个村。随着今年11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脱贫摘帽,国家电投扶贫援助任务全面高质量完成。“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88.7亿元,派遣扶贫干部余人,培训基层干部余人次、技术人员5余人次,惠及贫困人口28.4万人,无偿提供援藏资金1.5亿元。
国家电投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绿电扶贫和教育扶贫特色鲜明。全力推动村级、集中式、规模化光伏扶贫立体化开发。在四川、贵州、云南等贫困地区,投资81.8亿元建成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可连续20年,每年产生约1.1亿元的扶贫红利,惠及11万人。“远方助学”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学生至大学毕业,解决贫困学生不想考学、考学难、就业难等根本问题。累计帮助人,实现高考录取率%。“远方乡创”已为名企业家搭建平台,推动产业落地吸引年轻人回流。已开展17年的“映山红”爱心助学,捐建希望小学36所,有力提升教育硬件。
国家电投紧密落实“四个不摘”,持续发力乡村振兴。成立国家电投公益基金,服务乡村振兴。继续创新“绿电+扶贫+生态”的帮扶模式,在四川、青海等藏区推动清洁能源扶贫基地开发,带动配套产业投资、做强工业基础、拉动就业和内需,整体解决制约发展的问题。
创新实践“网络+”扶贫模式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扶贫办主任李重严
《人民日报》(年12月11日第09版)
中国移动发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主力军作用,创新实践基于“1+3+X”体系的“网络+”扶贫模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对口帮扶的13个县、12个乡、个村全部摘帽,万人脱贫。
中国移动扶贫工作主要包括:第一,强化组织、资金、人才“三保障”,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累计投入网络扶贫资金超过亿元,捐赠扶贫资金19亿元,向国资委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出资16亿元。累计选派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多人,目前仍有名干部全职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第二,铺设信息基础设施“高速路”,让贫困群众搭上互联网“快车”,目前中国移动4G宽带网络已覆盖全国98%以上行政村和97%以上贫困村,为脱贫攻坚战筑牢了网络基础。
第三,打好“网络+”扶贫组合拳,为精准扶贫打造信息化“引擎”。“网络+教育”扶志扶智,开展“蓝色梦想”教育行动,捐资建设多媒体教室余间,搭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同步课堂”,打造5G云VR智慧教室,为超万学生免费输送优质课程资源;“网络+消费”创收增收,打造中国移动扶贫商城等电商平台,累计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7亿元,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网络+产业”赋岗赋能,利用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5G智慧蔬菜大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中国移动将推广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惠民服务,不断巩固脱贫成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扶贫基金撬动产业发展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扶贫办主任刘洋河
《人民日报》(年12月11日第09版)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年5月,是央企中唯一的投资公司和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单位。25年来,国投集团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来抓。据统计,25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亿元,派驻扶贫挂职干部人次,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帮扶等“两不愁三保障”项目。
国投受托管理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和“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已达到亿元,累计投资决策项目个,金额亿元,覆盖全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27个省(区、市)、个市(地、州、盟)、个县(市、区、旗)。其中,在“三区三州”地区投资决策项目71个,金额亿元,已投项目完全建成达产后,将直接或间接带动63万人就业,年均为就业人口提供收入53亿元,为地方政府提供税收39亿元,引导撬动超过亿元社会资本。
国投25年的扶贫历程,可以用“”来简要概括,即:
4个特点:一是公司党组高度重视;二是时间跨度大,区域分布广,久久为功;三是“输血”与“造血”并重,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四是精耕细作,精准“滴灌”,帮扶成效润物细无声。
4轮驱动:即围绕实现高质量脱贫目标,坚持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两条路径,着眼人才、资金、项目三个要素,实施投资驱动、基金培育、消费拉动、智力培训四轮驱动,构建长效扶贫机制,激发贫困地区和群众内生动力。
6大模式:定点扶贫、专项扶贫、基金扶贫、教育扶贫、工程扶贫、干部扶贫。
党建引领精准发力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轶鹏
《人民日报》(年12月11日第10版)
产业扶贫是必由之路,而企业是落实产业扶贫的关键环节。伊利通过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小康,为脱贫攻坚贡献企业力量。
一是党建引领,结对子促进乡村发展。一直以来,伊利以党建工作引领扶贫工作。集团公司党委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党组织签署共建协议,从产业、技术、文化等方面开展帮扶与共建。伊利基层党支部还与结对子的乡村党支部联建共建,因地制宜推动种植养殖产业建设,将扶贫兴农惠民生落到实处。二是产业带动,真正实现脱贫不返贫。一方面,通过实施技术联结、金融联结、产业联结、风险联结,大力支持上游产业链发展。伊利已为上游牧场提供融资扶持达.87亿元,带动万养殖从业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产业集群项目,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比如,伊利在内蒙古建设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为龙头的九大产业集群,还在陕西、宁夏等地建设更多的产业集群项目。三是精准发力,聚焦营养与健康改善。不断深化“伊利营养”项目的实践,持续开展“中国小康牛奶行动”等活动,给予贫困人群营养、健康帮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云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宁亚宁
《人民日报》(年12月11日第10版)
5年来,我们用扶贫干部的汗水和付出,换来了群众的好日子,云南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全省累计选派4.85万名第一书记、21.61万名驻村工作队员,其中名驻村4年以上。云南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扛起从治标到治本、从摘帽到振兴的责任,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央定点、东西协作、集团帮扶画出了最大同心圆,各界协力汇聚了最大凝聚力,干群合力跑出了最大加速度。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单位、企业和朋友能够为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赋能,助力云南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半程”文章。
越是关键时刻,越是需要聚众心、集众智、汇众力。我们期待与大家一道,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云岭大地上,绘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更美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