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家访路浓浓家校情

2022/6/4 来源:不详

四川省档案学校年凉山家访纪实

年4月至5月,四川省档案学校组织了年度“五一”家访活动。学校副校长童以鸿带队,组织相关班主任和“9+3”管理老师共24人,奔赴凉山州喜德、昭觉、普格、美姑、雷波、布拖等县70余位学生家中,开展实地家访,并在布拖县召开了家长会。

大山深处有凤凰

大凉山地区山高路险、道路泥泞颠簸。但在大山深处,学生懂事上进、家长热情好客,档案校的教师们触及到了一颗颗金子般的心灵。

在美姑县龙门乡尔河村,家访老师遇到了吉拉石丁。她是一个孤儿,父母多年前就撒手人寰,只能借住在堂哥的老屋中,屋顶的瓦片已稀稀拉拉,外面下大雨,屋内就下小雨。每逢假期,学生都是直接从学校出发到外省打工挣点生活费。当家访老师将微薄的慰问金交给她时,孩子哭了,说一定要加倍努力来报答学校。没有妈的孩子,没有亲人的家,是“9+3”免费教育给予了她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普格县永安乡,家访老师走进了余春燕家,看到老师前来,身材瘦弱娇小的孩子和家长都异常激动,眼眶湿润的孩子,不停地用手背抹着眼睛,哽咽难言,紧紧拉住老师的手,家长从临时窝棚中取出仅有的几瓶饮料,这个贫困质朴的家庭用最真挚的方式招待家访老师。孩子父亲的一句话触动尤深“我自己没有读到书,所以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

在雷波县马颈子乡,学生地日日且徒步几公里,冒着风雨来迎接家访老师,边哭边说:“老师,没有想到你们真的过来了,谢谢你们!”在喜德县甘哈觉莫村,学生金古阿呷说“老师你们远道而来,就让我亲自给你们做一顿饭。”清晨气温很低,可老师们都倍感温暖。

在大凉山,经过泥泞艰辛的跋涉之后,发现了一颗颗金子般的美丽心灵,他们热情好客,他们努力上进,他们不向命运低头屈服,他们怀揣着梦想,渴望克服艰难险阻走出大山。他们是“大山深处的凤凰”,相信未来他们也将会用这种坚持和努力飞出大山,用行动见证“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用梦想和勤奋浇灌人生之花。

一言一行总关情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学校里,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在家访中,老师们更是把希望、把信念带到了大凉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温暖了学生们的上学路。

在布拖县教科局,布拖县家长会现场,童以鸿副校长耐心细致地介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推心置腹地与30余名家长沟通了教育之道。“严管厚爱,家校积极配合,才能做到共育人才。”“不袒护、不溺爱、不打骂,支持升学,支持孩子去外地就业,争取“走出去”,与孩子一起争取美好的明天!”继喜德、雷波家长会后,档案校校长的声音再次传播在大凉山,带来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与殷殷期望。

在喜德县鲁基乡,家访老师来到阿来阿加家。矮矮的土坯房中住着9口人:父母、6个兄弟姐妹和年迈的奶奶;学生回家只能打地铺。由于家境困难,懂事的学生从12岁起,每逢寒暑假都出去打工以补贴家用;然而父亲却不支持她继续读书。在交谈中,郑术兵老师将学校的资助政策和“9+3”单招政策一一介绍。当得知女儿在校享受到“授渔计划”资助,考大学希望很大时,这位父亲紧紧握住郑术兵的手,刚刚迷茫的眼神中透出希望的光。

“亲爱的孩子!求学之路虽不易,但将来之事定有成!唯愿你们珍惜眼下,不忘过往、不惧艰难、不断前行!”家访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殷殷期许回荡在大山深处。克服山高路远、气候多变、语言不通、饮食不惯等实际困难,档案校的每一名家访老师始终坚持把“用心教育”的理念带到大凉山学子家中,架起一座“学校—凉山—老师—学生”的沟通桥。

家访之行心路行

教育以了解、尊重、爱为基础,师生双方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千里家访也带着老师展开了一次心灵旅程。一位刚工作不久的女教师,面对贫寒家境劝阻无效宰杀端上的小猪肉,主人走开让客人先吃,困惑不解的老师得知这是对客人尊重时,家境优越的她努力抑制住情绪,面色感动而凝重;一位活泼乐观的老师,看到从高山下来迎接自己被大雨浇得透湿的学生,在与家长电话沟通时忍不住边打边哭;一位儿时生长在布拖的老教师,阔别凉山四十载,得家访以重回故地,用深情感受凉山,为她尚存的艰难困苦而心酸,为她的发展而喜悦和期盼……

一路家访,老师们增进了对凉山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学生成长环境的了解,加深了对学生的认识理解,感受到了质朴、真诚、尊重、热情民风,感受到了孩子们求学的艰辛和不易,“……我把自己的心永远留在了那里!”“……更多的是想在今后这条教师路上,更加的认真努力,让孩子们能够改变自己,走出大凉山!我爱我的这份职业,我更爱这份职业给我带来的神圣使命!”老师们用一篇篇家访随笔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悟,相信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会有促进。

扶贫必以扶智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逐步推进,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四川省档案学校自年被纳入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职业教育学校以来,高度重视彝区“9+3”工作,站在了教育扶贫的第一线。学校现有彝区“9+3”学生人,占在籍全日制学生人的36.30%。在学校,设施齐全的教室寝室、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严肃认真的课堂教学、种类繁多的资助政策,让“9+3”学生在练就过硬技能本领的同时,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在“五一”假期和彝族年期间,学校坚持家访制度:5年来,学校老师走遍了盐源、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越西、甘洛、美姑、雷波等10个“9+3”县的余名学生家庭;用脚步丈量了凉山的土地,用话语温暖了凉山学子的心灵,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家校同心共育人才”的教育理念。

学子芳菲灼其华,兰台育人结硕果。级“9+3”学生中有47人顺利实现就业;人通过单招考试,被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录取,录取率达88.3%。级学生中有9人被“9+3”高职单招免费定向培养计划录取,有人于5月12日参加对口单招考试,人被录取。育人硕果累累、捷报频传,学生们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青春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交给教育的重大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总书记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彝区“9+3”教育扶贫这条路上,四川省档案学校定会敢于担当、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用精益求精的家访制度拉近心与心的距离,用理想的就业和升学成绩回报家长的信任与期待,用全体教师的实际行动书写“扶贫必以扶智先”的时代答卷。(杨梓楠邱华福肖丽)

长按指纹

一键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