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万人如何从村民到居民四川凉山
2022/10/13 来源:不详中科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91008/7549059_0.shtml
伍屹然高筝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肖洋
“过去住在山上,医院都要几个小时,我都不敢生病。现在如果身体不舒服,几分钟就能找到医生给我看病。”从被称为“悬崖村”的阿土列尔村搬进县城旁边的沐恩邸社区后,40多岁的吉觉几伍感到生活越来越方便。
和悬崖村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在凉山还有7.4万户、35.3万人从“山头”搬到“城头”,实现从“村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全州新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个,其中人以上的大型集中安置点24个,人以上的12个。
如何抓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治理与后续发展?
凉山突出党建引领,完善社区服务,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区融入,不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把集中安置点建成美好生活新家园,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
“党建联盟”联席会议制度
破搬迁群众“两头管、两不顾”难题
为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治理与后续发展,凉山州委要求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必须在易地扶贫安置点建设与管理各项工作中牵头抓总,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全州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根据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后续发展等实际,积极探索完善安置点基层组织体系。
“安置点治理有了临时党工委这个‘牵头人’,力量集结、人员调配,措施研究、工作安排的效率大大提升”。越西县新民镇“联合组团”片区治理临时党工委的常务副书记邓军说。
越西县新民镇的集中安置点涉及易地扶贫搬迁乡7个,“联合组团”片区治理模式是越西县针对本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探索的治理模式,这个县在迁入人口较多的新民镇、大瑞镇、南箐镇、越城镇四个镇,分别建立“联合组团”片区,成立了临时党工委。
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居民跳起欢快的达体舞(凉山州委组织部供图)
年5月,越西县新民镇“联合组团”片区治理临时党工委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明确了职责分工。第二次联席会议上他们深入研究了安置点的水电、卫生等具体事项。
“党建联盟”联席会议制度把涉及搬迁的17个乡镇党委、38个村党支部全部纳入“党建联盟”的工作体系。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城北感恩社区搬迁群众“两头管、两不顾”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破解。
喜德彝欣社区落实党支部党小组组长兼任居民小组长,推选党员担任楼栋长;布拖县依撒社区党委下设有28个党支部,每个支部下辖4-5栋楼,每栋楼设置1名楼长兼治安协管员;昭觉县沐恩邸社区推行总支包社区、支部包楼栋、党小组包单元、党员干部包住户方法,实现了“党建+”整体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凉山在各安置点社区通过党建+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各项组织体系建设,安置点全面打通了医疗、教育、警务、民生等条块渠道和平台,迅速实现了安置点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
牵手民政厅启动“彝路相伴”计划
探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新型社区治理新模式
“现在好多事情就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能办理,用不着再跑村上,节约时间、节约车费,我们很方便!”越西城北感恩社区居民阿尔果果对新家园很满意。
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设立民政、社保、卫计、退役军人、小事帮您办、综合服务等六个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零距离一站式服务。
美姑县的拉马镇拉木社区结合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工作,实行“人地分离”便民服务托管代办模式,将涉及社保、教育、卫计等方面14大项37小项政务事项纳入便民服务站,采取职能部门派员指导、社区干部代办、预约定时服务等方式,一窗受理、一人跟办、一站办结。
在“党建+”的基础上,安置点建立完善了社区自治组织、群团自治、社会组织,这是社区民生服务的体系血脉,而社区教育卫生、平安警务、服务窗口则是民生服务体系的各有力支柱。
昭觉县沐恩邸安置点有一个“四点半课堂”,这是一个专门为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提供课外课堂。每天在学校放学后,“四点半课堂”就开课。在这个课堂有8名志愿者,有多名安置点学生积极报名。这个社区还有一个“日间照料中心”,负责照料帮助搬入社区,却又一时无法适应社区生活的老人,中心的服务人员也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聘的志愿者。
去年12月,省民政厅在正式启动了“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凉山州6个特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实施社区营造项目、儿童关爱等40余项民生项目。
省民政厅通过创新建立厅州校合作、厅强支持、州抓统筹、县为主体、社区作为、校强指导、社工参与的推进模式,引领社会组织、社工队伍下沉社区入门入户为群众提供面对面专业服务,有效探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新型社区治理新模式。
“扶贫工厂”进安置点
不用远行就可以挣到票子
集中安置后,收入来源在哪里?
“我们在安置点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开展创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统筹各类资金建设“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提供居家就业岗位。”美姑县牛牛坝乡西荣社区党支部书记瓦西一布介绍。
在美姑县牛牛坝集中安置点旁边,有一座和安置点建设同步推进的工厂,“乐美扶贫工厂”,年10月,这座扶贫工厂通过了验收。
“乐美扶贫工厂”是乐山市对口帮扶美姑新建的工厂。入驻厂区的是一家来自峨眉山市的制鞋企业金威利运动用品有限公司。乐美扶贫工厂将主要从事来料加工,把皮料、面料在美姑县加工成半成品后,运回峨眉山公司总部制作成品。工厂可吸纳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此务工。
布拖县依撒社区支部书记开展工作(凉山州委组织部供图)
布拖县“布江蜀丰”是按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区投资达多万元,于年7月全面竣工并投入运营,产业园可提供1.2万人次劳动力务工,贫困户可增加工资收入万元。他们正在全力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彝族有句谚语‘火塘在,妈妈在,家就在’,每天在社区和姐妹们刺绣,可以守好家,照顾好我的娃,还能挣着钱。”在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彝绣培训班教室内,绣娘古比金牛正飞针走线,十指翻飞间,一朵彝族特有的太阳图腾出现在她手中的白袜上。
为推动贫困民众搬迁入住新居后主动适应新环境,社区举办了多个技能培训班,彝绣培训班正是其一。
彝绣培训班采用“培训+订单”模式,目前昭觉县五个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共接到了超过万元的订单,熟练的绣娘一天靠刺绣能增加元左右的收入。在接单的过程中,社区负责人、绣娘管理员以及小组长会不定期上门对绣娘的卫生以及绣品质量进行抽查,确保绣娘们所承接的订单,绣制的产品质量上乘、卫生优良。
产业的迭代倍增和升级,带来了安置点搬迁户从内到外的变化,从农民到产业园区工人,到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等,就业方式与路径在变,身份的认同在变…
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让不同“山头”的人相识相知成朋友
“我们脱贫了!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沙沙!”在脱贫摘帽后的第一个彝历新年活动上,彝族老党员代表莫色伍且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
年11月21日,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共同举办“感恩共产党,喜迎新生活”年越西县彝历新年系列活动。来自40个村近名彝族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彝历新年。
同样,在昭觉县沐恩帝社区,彝族群众从四面八方相约而至,在这里共同分享“总书记,我们彝家脱贫了”——中国彝历新年文艺晚会。在节目现场,沐恩邸社区的父老乡亲们通过愉快的歌声表达着喜悦的心情。
各安置点社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套,结合火把节、彝族年等节日组织文体活动,常态化开展文科卫“三下乡”,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民夜校”等载体进行爱国教育和政策宣传。
一个融合的社区,社区居民的相互熟悉与和谐相处必不可少。
金阳县派来镇光明社区表彰活动(凉山州委组织部供图)
今年3月8日,金阳县东山社区举办了“三八”妇女节活动,评选出39位社区“活雷锋”、39对好婆媳、39对好母女,并组织了“表彰+节目表演+互动游戏”,在弘扬社区正能量的同时,促进居民多元互动,增进搬迁居民的社区融合。这样的活动,在凉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还有很多。
从“山头”到“城头”,从“村民”变“居民”,从“业弱”到“业兴”,从“试治”到“善治”,凉山“一核多元”治理格局取得显著成效,搬迁群众参与并见证“一搬跨千年”的历史巨变,沐浴着幸福和谐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