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帮实扶,携手奔康走进四川省政协帮扶

2022/10/28 来源:不详

“‘川’越贫困,‘蜀’写传奇”。中国减贫奇迹的巴蜀篇章中,离不开政协人浓墨重彩的书写。他们战斗在田间地头,让脱贫地区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他们活跃在基层一线,让脱贫群众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脱贫”。他们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彰显了政协人的担当与作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起点,四川政协人仍在为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而接续奋斗,继续书写着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未来——

谷雨时节春耕忙。站在南充阆中市老观镇岳林垭村的山坡上,一眼望去,多亩良田尽收眼底——柠檬、大雅柑、猕猴桃、小米椒等特色产业园区依次排开、错落有致,当地乡村振兴正迈出铿锵步伐。

70多公里外,天宫镇五龙村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川东北农家小院、一片片生态田园果林、一条条崭新的公路,绘就出一幅美丽乡村的山水画卷。

岳林垭村和五龙村都是省政协对口联系的帮扶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根据省委统一安排,省政协主席柯尊平牵头联系指导两个村的脱贫工作。帮扶期间,柯尊平主席多次率领帮扶单位走村入户、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分析致贫原因,帮助群众找出脱贫奔康之路。

如今,在省政协和各方的大力帮扶下,岳林垭村和五龙村不仅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还分别走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之路。村子美了、人气旺了、村民富了。一路走来,驻村帮扶干部与村民们一道,见证了山村的华丽蝶变。

岳林垭村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早春时节,阳光明媚。岳林垭村的田间地头早已忙得热火朝天。

“春耕生产不发愁,为有源头活水来。”岳林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鹃用一句自创诗道出了岳林垭村实现蜕变的关键因素——水。

在农业生产中,水利灌溉是农作物生长最重要的一环。但因地形受限,“守着水库干瞪眼”曾是当地村民的真实写照。村民见得了水,用不着水,长期靠天吃水。

在省政协的多方协调下,该村新建提灌站1处,整治山坪塘25口,修建蓄水池35口,新建、维修渠系米,安装自来水管网27公里,建分户或联户井处,一举解决了当地户、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岳林垭村新村聚居点全貌。

“过去每逢灌溉期,我们都盼一场‘及时雨’。如今村里的水池与田地相连,小塘变大塘、浅塘变深塘、泥巴塘变水泥塘,村里处处都通水。省政协才是我们的‘及时雨’。”脱贫户何会民对省政协务实的帮扶举措竖起了大拇指。

自年对口帮扶以来,省政协聚焦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联合各帮扶单位,多措并举、献计出力,一举解决了岳林垭村行路难、用水难、良田少、看病难等问题,让全村人都住上安全房、喝上安全水、用上放心电。

如今,村级基础设施发生巨变。泥巴路变成沥青路,“低产田”变成“高产田”,在新村聚居点,各类便民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当地村民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的幸福转变。

在助力脱贫攻坚的百万大军中,有一群冲锋在前的排头兵。省政协机关干部、岳林垭村驻村工作队员李汉军就是其中一位。

“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是地基,产业扶贫是大楼。”李汉军深知,只有把扶持和助力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产后销售难等问题,省政协办公厅与当地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大胆探索,逐渐淘汰了发展前景较差、经营不善的产业;并从市场端着手,在成都、阆中引进果蔬批发商成立合作社,推进农产品产销一体化,让农产品能产能销。

经过几年的探索,岳林垭村走出了一条订单式农业发展之路。产业发展从政府主导转型为市场主导,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4月,正是猕猴桃开花授粉的时节。20余名就地务工的村民正抢抓时间,在猕猴桃产业园进行人工授粉。

“她们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喊我来帮帮忙。”脱贫户宋立银早年间因病致残,长期没有稳定工作,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妻子赵伯秀身上。自对口帮扶以来,李汉军多次到宋立银家中,鼓励他振作起来外出务工。如今,这位年过六旬的老汉不仅在阆中市找了份工作,还会在农忙时回来帮忙。老两口的日子越过越甜。

“扶志扶智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少数贫困户脱贫后安于现状,生活得过且过,有较大的返贫风险。”黄鹃说,他们对尚有劳动力的12户脱贫户,通过谈心交心、情感感化、介绍务工、农民夜校等方式进行劝导,帮助其转变思想,主动致富。如今,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柯主席来村里给我们讲了好几回党课,告诉我们要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寻求致富门路。”老党员任泽喜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听了党课后备受鼓舞。68岁的他主动请缨,竞聘上了柠檬产业园区的小组管理人员。

年,岳林垭村党支部被南充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该村被评为全省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看着大片金灿灿的柠檬地,任泽喜坚信,岳林垭村的明天会更好。

五龙村青山绿水中的“向往的生活”

为客人泡上一杯手磨咖啡,坐在竹编椅上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这样的“神仙”日子,是王素清老人的日常。

85岁的王素清,是天宫镇五龙村人。去年7月,老人和五龙村一同登上了《新闻联播》。一夜之间,她和邻居、76岁的杜云珍都成为了网络红人。分别以她们名字命名的“素清”和“芸桢”民宿咖啡屋,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这一切的变化,还得从年省政协对口联系帮扶五龙村讲起。“围绕‘特色旅游小山村’这一发展定位,我们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把五龙村绿水青山和浓厚的乡土文化作为金字招牌,用充满乡土味的‘美丽经济’带领村民走向致富之路。”省政协机关干部、五龙村驻村工作队员董亮向记者讲起了王素清老人的脱贫之路。

驱车从五龙村村委会出发,沿着宽阔的柏油路向山上开去,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屋内的餐厅、茶座、居室,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五龙村一隅。

“以前这一片都是村民的茅草房,经过统一改造,建成了特色民宿。”董亮说,现在当地的民宿生意火爆,五一假期的房间早已订满。

“柯主席来过我们村很多次,他还专门到我家里来看了我。”满头银发却依然干练的王素清难掩激动之情。“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现在我每天就在家做咖啡,就有两份钱拿(房屋租金+务工工资),很多网友都说,这是他们羡慕的‘向往的生活’。”

几年前,五龙村还是个无人问津的贫困村。“以前大家都住茅草房,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那时候都是我们向往别人的生活。”王素清非常健谈,她说,虽然村子距阆中古城仅20多公里,但以前道路不通,茅屋又破,何谈发展乡村旅游?

在省政协的指导下,年,原天林乡(现被合并进天宫镇)党委为五龙村制定了发展“特色旅游小山村”规划,将乡村旅游作为长效脱贫之策,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环境打造,摸索出“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现在,我们村总共集中打造了6套川东北传统特色民宿院落、8套现代庭院民宿、16套森林玻璃屋和1个乡村酒店,共有余间客房,可以同时满足近人的住宿需求。”五龙村村委会主任冉云怀自豪地说,在刚刚过去的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各类参观考察余批次,综合收入0万余元,全村近人吃上了旅游饭,五龙村人均收入达22元。

在统筹兼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交出一份如此亮眼的成绩单,这和省政协加强对五龙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推动完善基层党建制度密不可分。

“相关工作推进快不快,关键在于基层党建强不强。”省政协机关党办干部孙华南介绍,近年来,省政协办公厅党建指导组强化村党支部建设,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帮助五龙村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培养致富带头人、培养后备干部,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培养锻炼了一批讲政治、能战斗、善攻坚的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五龙村的发展大局中,逐渐成长为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

如今的五龙村,已是乡村旅游“网红村”,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同时还获得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先进村等多个先进称号。

“下一步,我们还将扩大产业规模,新建一批特色民宿和乡村酒店,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让乡村旅游成为支撑五龙村发展的基石。”冉云怀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五龙村的未来定会更加美丽。

□本报记者姜寒冬

“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访省政协委员、凉山州扶贫开发局局长王永贵

年10月17日,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省政协委员、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扶贫开发局局长王永贵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过去的几年里,王永贵靠着步行、骑马、乘船、坐车、搭摩托等方式,走遍了多个贫困村,行程超过25万公里,写下了35万余字的工作日志,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脱贫攻坚凉山答卷。

年9月,王永贵(中)在昭觉县阿土列尔村调研脱贫攻坚“控辍保学”工作。

4月22日,作为市(州)扶贫开发局局长中的一员,王永贵走进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会场。“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当日中午,王永贵激动地回忆起这些年来的扶贫事。

年5月23日,是王永贵上任的第一天。冒着大雨,一路泥泞地扎进了大凉山腹地。这些年他走遍了凉山州那些最偏远、最边界、海拔最高、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落。因为那里是深贫中的深贫、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几户人家一座山,两只脚板爬一天。山高路远冰雪地,扶贫一日过四季。”王永贵说,这首打油诗是那时候的真实写照。

“没有公路,只有靠双脚走。”王永贵说,“有时候连路都没有,那就只能手脚并用,攀爬前行。”有一次,王永贵乘坐的越野车被一个排球大小的石头砸穿挡风玻璃,方向盘被砸弯、驾驶员被砸伤。幸运的是,驾驶员并无大碍。在安排好驾驶员后,王永贵又换乘其他车辆继续前行。

凉山脱贫攻坚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是那段时间王永贵问得最多的三个问题。在一步步的基层调研中,他摸清了凉山州的家底,也一点一点地探索出了答案。

面对现实困难,王永贵向17个县(市)委书记和县(市)长讲解脱贫政策,给个乡镇的名党政一把手理清扶贫思路,同每一个村的驻村干部交流心得,把培训班送到贫困村组。

在王永贵的推动下,喜德县阿吼村每季度都进行文明新风奖评选,村民们的移风易俗、行为习惯等都纳入文明积分,季度和全年结账后,张榜公布,在村文明超市兑现奖励。目前,这样的文明新风奖评选已经在全州推开。

美姑县阿居曲村的阿入曲一、古次尔且是王永贵结对帮扶的贫困户。他隔三差五都要专门去看望他们,即便是路过,也要走进他们家里坐坐,谈谈近况,了解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第一次去“悬崖村”——昭觉县阿土列尔村,贫困户阿火牛牛家的狗追着王永贵咬。后来,王永贵成了村里的熟人。一到村里,狗狗老远就会跑过来,衔住他的裤腿往家里“拉”。

“‘悬崖村’搬下山前,我去了五次,跟当地的老百姓已经很熟悉了,连动物也不例外。”王永贵笑着说。

年11月17日,经省政府批准,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实现脱贫目标。

那一天,王永贵感到无比开心。

“现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持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紧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巩固的底线,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王永贵说,在此基础上会进行强化拓展,进而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只有巩固工作抓好了,乡村振兴才能顺利实现。”

□本报记者张建

伍祁君:扶贫路上,早生华发亦无妨

“被评为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我觉得有些意外。我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4月22日中午,荣县政协委员、新桥镇党委书记伍祁君步出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会场,他告诉记者,现在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年1月,伍祁君调任荣县新桥镇党委书记。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伍祁君说,当时为了靶向精准争取项目,就从建设致富道路、疏通交通“动脉”下手。他和同事坚持先规划后申报,走遍了贫困村的每个角落,规划产业路、环形路、连村路,实现组组相连、户户受益。

年底,伍祁君作为县政协新桥镇联络组组长,组织召开县政协基层联络组协调会,为路网规划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广泛征集建议意见。年3月,他提交《加快实施新桥镇经麻柳场村至雷音乡道路硬化》等提案,建议通过裁弯取直,减少耗时,有效带动片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满意度。目前,相关建议已得到落地实施。4年来,全镇共硬化村组道路40余公里。

作为四川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伍祁君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因地制宜,带领产业模式创新,致力于镇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新桥镇有上百年的枇杷种植历史,“新桥枇杷”是自贡唯一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水果类产品。在伍祁君的牵头努力下,“新桥枇杷”已扩种至00亩。

“没有劈不开的柴,没有刨不平的板。”脱贫攻坚期间,新桥镇还累计实施易地搬迁47户、危破房改造户、土坯房改造户;为解决全镇生产用水和村民饮水,争取项目资金余万元,新建(整治)渠道47公里、山坪塘22口、蓄水池43口……短短4年时间,镇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产业发展持续稳定,贫困村集体经济从0发展到12.3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5.5倍。

经过伍祁君(左一)牵头努力,“新桥枇杷”已扩种至00亩。

然而,就在这短短4年间,伍祁君的一头黑发急速转白。“这点白头发不算啥子,这两年突然就多起来了。”面对记者的询问,刚刚40岁的伍祁君打趣地回答,“我爸的白头发比我多不了几根。”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伍祁君的干劲儿更大。镇上制定了产业兴村规划,新发展柑橘2余亩、百香果和佛手柑余亩等,新引进的两个年出栏共14万头生猪的规模养殖场也在加紧施工中。

“我们将继续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改善民生。”伍祁君说,下一步会坚持“错位发展、配套发展”,继续壮大枇杷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深挖“绿色农耕”文旅内涵,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回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补齐乡村人才短板。

□杨长林本报记者黄岚

李燕: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4月22日,青神县政协委员、汉阳镇党委书记李燕像往常一样在镇上忙碌着。在多公里外的成都,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李燕被评为“先进个人”,表彰证书等已寄往县上。

“我只是做了无数基层干部都在努力做的事情。”得知获此殊荣后,李燕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做的都是该做的,“是一名脱贫攻坚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

去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无数基层干部为打赢这场战役默默付出无数辛劳与汗水。李燕说,自己只是其中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群众是关键。”李燕深知群众在这场战役中的重要性。她坚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高效推进青关路路面改造、违建房屋拆除、农房风貌改造等工作,其间未发生一起群众阻工或矛盾纠纷。

李燕(中)在检查森林防灭火工作。

过去,汉阳镇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雨天场镇污水横流、电杆电线设置杂乱、部分道路破损狭窄……去年以来,通过雨污分流管道配套项目、场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项目、电力附属设施预埋项目等工程建设,汉阳镇有了大变样。

“基层工作,辛苦是难免的。”李燕表示,工作多的时候,也会觉得累。但肩上的责任,为她筑牢了信仰,也成为她不断向前的动力,“要让镇里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在青神县,还有许许多多像李燕一样奋战在基层的政协人。按照省政协、眉山市政协号召,青神县政协在全体委员中广泛开展“我为脱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去年起,每季度统计上报委员参与的脱贫攻坚相关工作,并将委员参与这一工作的情况,纳入委员考核评估内容,诸多政协委员积极响应。聚政协之智,解民生之忧。县政协委员李丛峰将公司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在眉山市贫困村——瑞峰镇尖山村、天池村建立“斑布一号”种植基地,大大提高村民种竹效益;县政协委员陈云华利用竹编技艺特长开展竹编培训,带动一大批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饶金勇本报记者侯诗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2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