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李亭戏剧拉开人生大幕封面新闻
2023/1/17 来源:不详文/何万敏
3月26日,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的峡谷艳阳高照,李亭走得气喘吁吁,来到“悬崖村”采风。这是她第三次沿着用钢管搭建起来的梯步拾级而上,来到这个本名叫阿土勒尔的彝家村寨。米高的悬崖对她而言,算不上真正的考验,因为接下来她将面对的才是挑战——为凉山脱贫攻坚创作一部民族歌剧。
这部作品是民族歌剧《彝红》的姊妹篇,暂定名《索玛花开》,是献礼脱贫攻坚决胜年的四川省重点创作项目,由凉山文旅集团和凉山歌舞团联合出品,李亭担任编剧和艺术总监。疫情之中的3月初,她从成都赶到西昌,在为今年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精心准备的同时,要完成好又一次精品创作让她感到一种压力。“创作,先要打动我自己。即使脱贫攻坚主旋律题材的歌剧,也得用人物的情感来讲好故事。”李亭称自己愿意不辞劳顿再上“悬崖村”,就是要把“感觉找准点”。
李亭近影
她以《彝红》咏唱红色经典
似乎,李亭一直与凉山保持着密切联系。除了《不能忘却的阿布落哈》取材于凉山,她也曾经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凉山演出,奉献给观众。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民族歌剧《彝红》一炮而红。
中国工农红军写下气势磅礴的长征史诗,至今在凉山大地回响。年索玛花开的时节,红军将领刘伯承与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在冕宁县彝海湖畔歃血为盟,凝结下革命誓言。《彝红》正是以重大历史事件“彝海结盟”为创作素材,以兄弟情、民族情为主线,以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传播红色革命传统为诉求,在艺术上将歌剧与彝族特色相结合的原创民族歌剧。
编剧《彝红》,李亭几易其稿,密密麻麻的书写几乎让她废寝忘食;还有艺术总监一职,意味着整台戏的总体把握必须事必躬亲。好在,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包括作曲、导演、舞美、演员、乐队等等,表现非常优秀,出品单位凉山州歌舞团和凉山文广传媒集团,也开足马力。创作伊始,李亭的创作立意非常明确,歌颂红军和彝族人民。像珍珠项链一样串起重大历史事件的,是深厚的民族团结感情。起伏却真挚的感情线索,以彝族姑娘妮扎嫫、红军战士天红以及彝族小伙拉铁三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故事来呈现;剧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衔接自然、节奏明晰紧凑,加上演员们极具感染力的演出,整部剧丰富而饱满。
我在北京采访李亭。“每一次创作,我都想有所突破。”李亭说这话时,一双眼睛特别有神,仿佛话言是从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所以它不是普通的歌剧,我用到很多彝族语言、民间音乐。”你不觉得它别致吗?她诚恳地问我。
观众的喜爱是掌声,剧组“南来北往”地巡演;业界的肯定是奖项,荣获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二等奖,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银奖,四川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第三届文华奖等。
李亭祖籍江苏,童年和青年的时光在西昌度过。我认识李亭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她是凉山话剧团的青年演员,随团到美姑县巡演话剧。我是美姑县电影公司美工,李亭的母亲在凉山州电影公司宣传科工作,让她来找我帮写话剧海报;不久后的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到西昌拍摄武侠故事片《古越轶事》,我从美姑县跑到西昌来采访男主演许还山,碰巧的是,李亭和话剧团的同事是群众演员,我们也熟悉了。
李亭天资聪慧又十分勤奋,调到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后如鱼得水。二十世纪90年代我去成都《华西都市报》担任文化记者,观赏她的代表作之一《船过三峡》,新颖别致地把舞台当作船舱、观众视为乘客的特殊体验方式,大获成功。当时我有一种预感,她正在爆发创作的能量与激情,必有大成就。年6月这部剧应邀参加英国布莱顿艺术节演出,博得海外观众的高度评价。她也由此抓住契机去英国那个老牌的“戏剧王国”进修。接二连三,一发不可收拾,校园音乐剧《未来组合》、话剧《我们曾经错过》、话剧《农民》、话剧《不能忘却的阿布落哈》、音乐剧《燃烧的雪野》,好戏连台。剧目获得大奖,李亭亦以非凡的实力被委以重任,担当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李亭是民族歌剧《彝红》的编剧和艺术总监
她坚持要不断挑战自己
年8月31日,中美合作音乐剧《当爱/FloodintheValley》在成都金沙剧场首演,我应邀前往采访。这一次,是跨国合作。李亭和中文名叫李迈的美国人迈可,用4年的时间,奉献出新颖之作。
无疑又是一次挑战,她总会主动去探索戏剧创作还有怎样的可能。
音乐剧由凉山文旅集团旗下的成都五彩云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美国工合戏剧工作室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被列入四川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项目,得到包括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凉山州委,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等单位的支持。
“我们往返中美两国,多次采风,数月排练。我们还特意去美国工作,发现大凉山的风土人情和阿巴拉契亚有着许多足以引发我们共鸣的特质。”在李亭看来,《当爱》的创作历程就是一次挖掘,“中国演员有汉族、彝族,美国演员有白人、黑人、原住民。大家都很出色,念唱做打、说学逗唱的本领都很强。”
李亭直接称这次合作很有意思:“因为当时迈可跟我联系的时候,我正好在凉山做歌剧《彝红》。我就对他说,你就到凉山来吧。”迈可不仅对凉山的风土人情做了一些了解,还与当地的许多年轻艺术家做了很多的沟通,其实应该叫功课。他想找到,今天的彝族年轻人思考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