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绣花织就扶贫的民生大蜀锦潇

2022/8/26 来源:不详

黑水县沙石多乡旅游扶贫新村—羊茸村

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农作乡甲谷村的“大红袍”花椒成熟了

年8月,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在南充召开。当天室外最高气温飙升到35℃,比天气更热的,是现场会的氛围。冒着酷暑,不少参会代表忙着拍照、记笔记、留电话。“南充产业扶贫搞得好,要多带一点扶贫‘真经’回去!”凉山州政府相关领导说。

渴望带回“脱贫经”的不仅是凉山州。全省帮扶干部都在寻找产业扶贫的答案。脱贫攻坚需要回答“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问题。相比于前两个,“怎么扶”是一盘颇费脑筋的棋局。

答案在“五个一批”中。围绕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五个一批”工程,四川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持续下足“绣花”功夫,一幅“民生大蜀锦”徐徐展开。

聚焦“两不愁”

产业、就业、消费“多管齐下”

鼓起贫困老乡“钱袋子”

驱车行驶在南部县乡村,沿途可见漫山遍野的晚熟柑橘。

南部县晚熟柑橘产业种植规模已达25万亩。依托柑橘产业,全县脱贫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连续5年超国家脱贫线。

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一技之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下,巴蜀山乡产业蓝图正悄然“变脸”。

凉山州布拖县,曾经种植的玉米、荞麦、土豆“老三样”,正被高端水果“蓝莓”取代;川西北高原地区,一座座温室大棚拔地而起,从这里种出来的青椒、小番茄等远销成渝地区;川南优质早茶、川西北野生菌、秦巴山中药材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不仅种得好,更要卖得俏。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消费扶贫,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仅年9月消费扶贫月,四川扶贫产品就卖了30亿元。

相比于产业保根本的作用,就业扶贫是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回望过去几年,四川就业扶贫充分贯彻“精准”理念,扶贫成果遍地开花——

外出务工。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风”,四川组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浙江、广东就业。

就近就业。四川通过村内安排公益性岗位、建设扶贫车间等方式,让贫困老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生态岗位。年9月,若尔盖县阿西乡罗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罗科当上湿地保护员,每月有近元的补助,既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湿地。四川坚决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绿水青山、白云蓝天,正见证四川脱贫奔康路。

聚焦“三保障”

住房、教育、医疗有保障

确保贫困老乡过上“好日子”

截至年6月30日,四川“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万余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进新居,搬迁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百万搬迁“史诗”的背后,四川始终瞄准“住房安全有保障”这一核心要求。

标准是红线。四川始终坚持“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自筹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的政策红线,既确保易地扶贫搬迁“保基本”的作用,又防止群众因搬迁举债致贫。

质量是底线。“十三五”以来,包括藏家新居、彝家新寨在内,全省累计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62万户;省市县三级积极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共培训4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农村危房改造等农房建设的施工质量。

配套是标线。广元市朝天区蒲家乡罗圈岩村安置点,村民通过“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医院远程诊疗;凉山州美姑县牛牛坝乡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建有幼儿园和中学,“孩子们再也不用走几个小时山路上学了。”佐戈依达乡布里莫村村民沙马曲古对此非常满意,

四川易地扶贫搬迁规定动作不出错,自选动作更出彩。一个数据证明:年到年这4年内,四川易地扶贫搬迁3次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我爱我的幼儿园,幼儿园里朋友多。又唱歌来又跳舞,大家一起真快乐。”

走进凉山州昭觉县四开乡洒瓦洛且博村幼教点,铜铃般的儿歌随风飘荡。孩子们从原来不会说普通话,到现在可以流利使用普通话交流,正是得益于“学前学会普通话”的推广。

这只是四川教育扶贫成效的缩影。优化学前教育,大力推行“一村一幼”;保障义务教育,利用互联网网课弥补贫困地区教育短板,全省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97%以上;强化职业教育,藏族女孩儿肖芳,通过“9+3”教育,成为成都地铁第一名女司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通过“9+3”教育改写命运。四川教育扶贫用行动践行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承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四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去年底,88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所有摘帽县的乡镇卫生院和退出村的卫生室%达标;全省贫困人口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实现财政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参保率稳定在%;贫困患者县域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深度贫困地区控制在5%以内。

聚焦帮扶干部

深入基层与贫困老乡“结对子”

脱贫攻坚,是向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发起挑战。打硬仗,就要派精兵。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已先后派出10.72万名驻村帮扶干部,他们与贫困老乡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

他们是领路人。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农艺师代光银,自从年9月到内江市隆昌市黄家镇九龙村任驻村农技员后,带领村民将荒坡变果林,全村优质柑橘已达亩,预计到年产值达万元。

他们是知心人。南充市嘉陵区世阳镇谢家庙村,活动中心展览室内,收藏着一块瓦片,上面写有该村第一书记陆瑞阳的电话。“村民把电话写在瓦片上,便于随时找到我。”他说,自己两年任职期满后申请继续留任一年,“脱贫了还要送一程,继续为村民服务。”

他们是建设者。给钱给物,不如建强党支部。到任伊始,巴中市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第一书记孙海峰就跟村两委“约法三章”:重大问题群策群议,村务公开;实行值班坐班制度,村民办事只能在办公室;培养后备干部,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施展拳脚。“村两委风清气正,跟着这样的人干,服气!”67岁的村民李友孝感慨道。

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近年来,四川不断强化政策导向,激励扶贫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

强化表彰奖励,定期表彰奖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并提高他们在各类表彰中的名额比例;提高待遇保障,对在艰苦边远地区、乡镇、高海拔乡镇等连续工作1个月以上的第一书记,派出单位需向其发放相关津贴补贴;增加人文关怀,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健康体检,分级建立干部健康档案;提高抚恤救助,工作期间因公牺牲或病故者,可按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为其家属发放一次性抚恤金。

打出政策“组合拳”,派出干部“先锋队”,四川脱贫攻坚始终紧紧围绕目标标准,锁定“两不愁三保障”,攻克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直至最终胜利!(王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