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杨卓玛脱贫攻坚完成后
2024/5/30 来源:不详封面新闻记者徐湘东肖洋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瓦古乡瓦以村的第一书记杨卓玛,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杨卓玛和同事在入村走访途中今年26岁的杨卓玛,是一名藏族女孩。年6月,她主动报名,到美姑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瓦古乡帮扶,年3月,成为瓦古乡瓦以村的第一书记。她是美姑县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虽然是一名“95”后,但杨卓玛却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如今,瓦以村的基础设施完全改善,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曾经泥泞难行、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在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杨卓玛入户走访驻村:“95后”女孩主动请缨当第一书记“上山似登天,下山到溪边,两边能对话,走路大半天”。瓦古乡,在著名的“悬崖村”山对面,平均海拔多米,是美姑县最为偏远的乡镇之一。年6月,在泸州当老师的杨卓玛主动报名,到美姑县开展综合帮扶工作。年3月,她主动请缨,担任瓦古乡瓦以村的第一书记。起初,综合帮扶工作队综合考虑后,并没有同意她的申请。但杨卓玛却很坚定,她相信,自己能够扛下这个担子:撸起袖子,背水一战。在凉山的驻村工作,其中最难的一点是,语言不通。刚开始,每次入户,帮扶队员都要带上一名彝语翻译。为了尽快融入村子,杨卓玛开始学习彝语。自学彝语难度很大,她的方法是,在小本子上,写下彝语的汉字发音,每听到一个词、一句话,就迅速记下来,并标注发音。通过长期积累和反复背诵,两个月后,她就能够用彝语,和老乡们进行基本交流了。杨卓玛与村民交流工作踏实、勤奋的杨卓玛,很快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大家给她起了一个彝族名字,叫“阿呷嫫”。驻村一年之后,她的彝语已经非常熟练,兼任起了帮扶工作队的翻译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驻村工作,比想象中的要困难许多。刚开始,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停水、停电是常态,要买菜,还要跑到25公里外。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大量资金需要争取。面对这些问题,杨卓玛整理出了村里的道路建设、安全饮水、电力改造等内容。经过多方协调,以及政策扶持和派员单位支持,瓦以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很快得到了改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有序推进,村通宽带网络和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在安全住房建设时,杨卓玛搬到安置点附近住下,每天与施工单位沟通,和监理学习监督工程质量,确保住房建设质量。瓦以村村民的新家变化:村子旧貌换新颜村民收入逐年增加如今,走进瓦以村,新居错落有致,道路通村入户,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相比几年前全是土坯房的景象,已然旧貌换新颜。村民住上了好房子,如何过上好日子?这个偏僻的山村,如何发展产业?这些,成为杨卓玛思考的问题。在杨卓玛的努力下,瓦以村成立了合作社,创建了村里第一个中药材种植产业试点基地。同时,村里发展了16家家庭农场,其中规模最大的养殖了只羊、上千只岩鹰鸡。此外,盘活村内闲置土地,鼓励村民流转租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杨卓玛还做起了直播带货,为村里的土蜂蜜、苦荞、岩鹰鸡等农产品代言,宣传销售村里的土特产。到年,瓦以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到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7元。提到杨卓玛,村民的木果、吉克干马两位七旬老人非常感激。因儿子去世、女儿远嫁,老两口没人照顾。杨卓玛知道情况后,当起了两位老人的“干女儿”,买米、送油、照顾起居、打扫屋舍。每次杨卓玛去村里,两位老人远远看见,就会亲热地喊:“我家的‘阿呷嫫’回来喽!”杨卓玛所在的瓦以村心愿:脱贫后计划继续留在村里如今,凉山所有贫困县已经脱贫摘帽,在完成相关工作后,综合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们将返回原来的工作岗位。谈到下一步的计划,杨卓玛的想法是,留下来,继续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目前,已经提交了申请。杨卓玛说,一方面,是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对村子有了很深的感情,喜欢上了这里。同时,他和丈夫是在脱贫攻坚中认识后走在一起的,目前,丈夫也在布拖县的脱贫攻坚一线工作。她的计划是,如果能继续留在村里,就把产业壮大起来。现在,村里的养殖业已初见规模,16家家庭农场发展得很好。目前,入村6.5米宽的旅游环线即将通车,这为村子发展旅游带来了机遇。杨卓玛说,村里有一个溶洞,具有开发价值,计划将其开发起来,打造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另外,当地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剪羊毛节。她相信,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这个地处大凉山腹地的小村寨,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