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大凉山广种脱贫果

2022/11/3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雷波县青杠村从金沙江边到半山腰都种满了脐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钟华林摄

开栏的话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基础设施和住房差;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同时,各地各部门加大了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使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本期开始,脱贫攻坚版推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专栏,对各地聚力脱贫攻坚的实践成果和经验予以报道

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作为国家“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凉山州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及凉山州全力打好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年以来,凉山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5.1万人,退出贫困村个,贫困发生率从19.8%下降到11%。

“借猪还猪”,激发内生动力

虽是盛夏,但凉山州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凉风习习,清爽宜人。穿村而过的小溪两边绿树成荫,颇具彝家风格的一栋栋小楼掩映其中。

村民俄的曲西大娘正忙着用自酿的米酒在新居里接待客人。谷莫村党支部书记木坡曲尔告诉记者,再过些日子,等村里配套设施完工之后,谷莫村将变成一个农旅结合的彝家新寨。

“彝族人淳朴好客,但‘一步跨千年’的经历,加上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当地大多数人严重缺乏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特布洛乡副乡长马茂林说,过去这里农民养鸡、养猪都是自己吃,很少出售;这里的花椒、核桃等土特产品质也非常好,但没有形成规模种植,远不能成为商品。

近些年,随着脱贫攻坚力度加大,外界对凉山地区捐助力度逐年加大。这些捐助对帮助当地脱贫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同时也让少数贫困户养成了“等靠要”思想。

为了让“勤劳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凉山州在帮扶措施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借羊还羊、借猪还猪”等模式应运而生。

在美姑县洛俄依甘乡瓦吉吉村,的日木良大娘告诉记者,当地干部借给她家的母猪已经下了10多只小猪,不到一年时间里,她家卖小猪已挣到多元。

乡干部克其瓦格告诉记者,“‘借猪还猪’有3条好处:一是饲养母猪的贫困户要负责任,因为两年以后是要还的;二是贫困户有收入,每头母猪每年可下3窝小猪,两年可下五六十头小猪,农户卖小猪可得约2万元;三是母猪作为一种扶贫资源,两年后收回再借给其他农户,可以让政府减轻压力,让更多人受益”。

不仅对猪牛羊实行出借的办法,土豆种植也实行了“借薯还薯”。

雷波县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他们把相关帮扶资金投入到养猪场,贫困户在养猪场占有相应股份,但养猪场并不直接分现金给贫困户,而是把红利补贴到猪饲料的种植与收购上,让贫困户间接得到帮扶。

雷波县箐口乡芭蕉芋养猪场推行的就是这样的扶持模式。县农牧局畜牧站负责人巫林说,猪场以当地盛产的芭蕉芋作为猪饲料,贫困户把种植的芭蕉芋交给养猪场,养猪场以保底价收购,农户交的越多,得到的帮扶就越多。“有几个好处,一是真正实行了‘多劳多得’,避免滋生‘坐等收钱’的依赖思想;二是养猪也有一定风险,可以让扶持资金发挥更大效益;三是养猪是一件‘捆人’的事,得天天有人喂,而芭蕉芋的管护很简单,农户可以抽身外出打工,另挣一份钱。”

劳动致富,培育良好风气

一大早,美姑县巴普镇达戈村村民曲么左作就在地里拔草了。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去年,她家以前种植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的地里新种植了棵车厘子树,其中几棵已经开始挂果了。她说,等车厘子全部挂果了,跟以前种玉米土豆相比,每年可以增收两三万元钱。

同村另一位村民吉木阿机也是今年才开始学种蔬菜,但她对收成蛮有信心,估计一亩菜地收获几千元没问题。

在村道改建工地上,男女老少几十名村民正顶着烈日,抬石砌坎、挑土填方。他们告诉记者,等这条村道修好,村里的蔬菜就好卖了,发展乡村旅游就有基础了。

达戈村村干部说,曾经,铺张浪费、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好闲懒惰等一些不良风气把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户整得更贫困。为此,在脱贫攻坚中,凉山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形成好风气”全力攻坚。各地一方面大力通过“村规民约”等措施破除不良风气,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兴办“农民夜校”等措施,引导农民学文化、学技能,树立起勤俭兴家、勤劳致富的良好新风。

洒瓦洛且博村在全州率先开办“农民夜校”,从教会村民写自己的名字开始,请来专业老师教村民学习优质农作物的栽培、家禽家畜的饲养,以及家政、厨师、电焊、汽修、建筑等专业技能。

“好的风气对脱贫攻坚太重要了!”洒瓦洛且博村党支部书记刘超说,如今,村民们都比着看谁的庄稼种得好、谁家更勤劳、谁家挣钱多。

培养队伍,积蓄发展后劲

虽然凉山的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广大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风气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对于大凉山来说,在“一步跨千年”之后,要实现“十年奔小康”,任务还十分艰巨,必须继续下足功夫。

雷波县五官乡青杠村近年来发展迅速,“青杠村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有个好产业,二是有个好班子”。雷波县农业局副局长曾毅说,“好产业就是脐橙,好班子就是以村党支部书记唐朝顺为领头羊的村里的党员干部”。

青杠村位于金沙江边悬崖峭壁间的一处缓坡。由于坡陡土少石头多,这里的居民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吃不饱饭。县农业部门经过对当地土壤等环境条件检测,决定在青杠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脐橙。但这一决定遭到大多数村民反对:饭都吃不饱,还种脐橙?脐橙能当饭吃?

关键时刻,唐朝顺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试种,并成立了“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供销网络,在政府部门支持下贷款经营,并承诺以保底价收购农户的脐橙。经过两三年努力,村里家家争着调整结构,户户主动种脐橙。如今,还是那面坡,还是那些人,但青杠村已是大凉山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青杠村的脐橙每年刚开花就已被预订多半。

在美姑县达戈村,驻村第一书记苏建华告诉记者,达戈村村民祖祖辈辈只种玉米、土豆和红薯,头两年驻村干部动员大家种植蔬菜时,同样遭到反对。于是,村里党员干部带头“吃螃蟹”种蔬菜。目前,全村已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跟着种菜了。

“老百姓只要尝到了甜头,就会跟着干下去。”苏建华说,“作为驻村干部,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调整好产业结构,既要有助于短期脱贫,也要有助于长远发展”。

那么,驻村工作队走了怎么办?谁来带领乡亲们继续干?苏建华和特布洛乡副乡长兼吉子纳乌村第一书记马茂林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相同的问题。马茂林说,与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硬件”相比,基层干部队伍的培养、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更加重要。

“以特布洛乡谷莫村为例,这几年谷莫村发展为什么快?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驻村工作队强有力的领导,可以帮助村里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可以联系外面的渠道购买土特产。”马茂林说。于是,凉山州驻谷莫村工作队一直着力培养当地的发展带头人。他们通过党员示范项目,把全村12名党员的先进性激发出来,通过建立青年先锋队,把68名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目前,全村已有26名青年递交入党申请书,新发展2名党员,培养4名后备干部。谷莫村因此充满了活力,村里的各项工作有人组织、有人带头,大家齐心协力。“一个好班子,一个好产业,这个村子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有希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钟华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