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彝都昭觉演绎文化繁荣故事

2023/2/22 来源:不详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42670.html

阿克鸠射徐箭明

翻看历史,环视方圆八百里的凉山,在彝乡昭觉这片丰腴的土地上,始终有着历史的厚重。数千年时间如刀,雕刻出了这片土地的古朴的模样,它亦如笔墨,书写了千年绚烂的文化。

“不到昭觉不算到凉山。”昭觉的文化,最浓墨重彩的是彝族文化。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彝族人民古朴神秘、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与人文景观在昭觉汇聚、精彩展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兄弟在昭觉和睦共处,谱写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彝族群众占98.4%,是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一大县、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昭觉传统的彝族文化资源底蕴丰厚,享有“彝族文化走廊”“彝族服饰之乡”“彝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

某种意义上说,读昭觉的文化,就是读凉山彝族的文化。

在昭觉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崇尚雄鹰并渴望像鹰一样飞翔,所以这里走出了吉狄马加这样的文化巨匠,也走出了山鹰组合、奥杰阿格、王小丫、沙玛阿果、太阳部落、列来拉杜等文化名人。走进昭觉的城乡学校,听见学生用普通话诵读唐诗宋词的同时,用彝语朗读引人向善的“尔比尔吉”(格言谚语);在千里凉山,人们穿着各种款式的昭觉彝族服饰,称赞着昭觉体育人才的足球篮球、文艺专家的相声小品;在州外、省外彝乡,人们阅读着从昭觉走出的吉狄马加等著名作家的优美诗章、吟唱着从昭觉飘出的一首首“彝人之歌”;山里山外,人们知道,凉山腹地的昭觉,用深入人心、传承发展的文化建设,很好地推动着一方的脱贫奔康、发展进步。

“彝族服饰之乡”——

穿在身上的灿烂民族文化

彝族,是一个把自己的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展示着彝族古老的民族文化,诉说着彝人悠悠的历史岁月。

“你永远不会找到两套完全相同的彝族服饰!”昭觉彝人提起自己的服饰,总是显得十分自豪。这并非夸夸其谈,昭觉彝族服饰拥有余种款式、上千种配饰和上千种花纹,加上缤纷的色彩,想要做到完全相同,实属不易——绚丽的服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千年服饰文化的沉淀,昭觉独特的服饰风格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凉山彝族三大方言地区服饰的特色,不仅是凉山彝族服饰的经典荟萃,也是中国彝族服饰的“窗口”。

这个“窗口”,如今正向着世界舞台开放,使厚重的传统文化不断与现代文化相碰撞和融合。

年9月22日晚,“非遗时尚盛典”暨“走出大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专场发布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压轴活动,昭觉彝族传统服饰,又一次展现在世界的眼前,这也是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服饰首次亮相北京时装周舞台,惊艳了全世界服装设计师们,在现代的舞台上刮起了“最炫民族风”。

昭觉,作为一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却能在国际舞台上撑起一面传统与时尚相融的民族旗帜实属难得。而早在年8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便与昭觉县委、县政府合作,开展了彝族服饰创新设计课题,旨在探索民族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时尚转化,带动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大凉山精准扶贫工作注入创新活力。

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部形象的史书,述说着彝族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总体来说,昭觉彝族服饰风格源于自然,选于彝民族生息繁衍所需之物,成为彝民族之本源,并千秋传承。其色彩浓烈而明快,感染力极强,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

近年来,因昭觉县委、县政府对彝族服饰文化重视程度的加强,昭觉的彝族服饰文化产业也得以大力发展。成立了民族文化发展领导机构,建成了彝族服饰研究所,加强了与知名服装院校和服饰专家的联系,开展了一系列彝族服饰文化研究活动,使彝族服饰文化得到了理论积累和升华。

年,第一届“彝族服饰文化节”在昭觉开幕;年凉山彝族火把节期间,昭觉成功举办“服饰昭觉”分会场活动;年9月,昭觉彝族服饰代表凉山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满场喝彩;年6月,昭觉彝族服饰参加“第一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文艺活态展演,受到青睐;年7月,昭觉“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10月,昭觉彝族服饰参加了“第六届国际白银年会”等专场文艺演出;年6月,昭觉彝族服饰参加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文艺活态展演;年4-5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北京《旅游》杂志、《旅游天地》、北京《旅行家》杂志、北京《户外探险》杂志、北京《时尚旅游》杂志等高端媒体采访团到昭觉专题采访拍摄“彝族服饰文化”;年5月举办中国昭觉第二届彝族服饰文化节;年11月参加全国彝族服饰展演大赛荣获一等奖;年8月受邀参加内蒙古全国少数民族服饰展演活动;年昭觉的彝族服饰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昭觉彝族服饰参加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展览,充分展示了彝族服饰文化近几年来发展和研究的新成果。年7月,昭觉彝族服饰再次参加联合国会议论坛和展览,再次开启了新的辉煌。

悠久、灿烂、绚丽、多彩、深远的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终于走向凉山,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祖先的经典被传承“非遗文化”正源远流长

“居木之后代:是父须养儿,是儿须敬父,父子相关照……”年12月10日,在昭觉民族中学,多名师生着彝族服装,在操场上用彝语集体诵读彝族经典《玛牧》,场面壮观,让人感慨无限。

《玛牧》又叫《玛牧特依》,它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中的经典。在彝语中,“玛”意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意为智慧、明智、优良、贤德之意,“玛牧特依”就是教育人们如何做事做人的经典语言,也译为教育经、训世经、训世诗等,包括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在凉山彝族地区已流传千年。如今,它依然以美好的诗句,宣扬崇高的道德情操,歌颂公正、诚实、谦逊、博爱等优良传统,用古老的谚语诉说着祖先们的智慧,启发着彝族人的心智。

“近期,我们学校连续开展了学习、诵读、演讲、写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彝族文化经典活动,学习民族文化的经典,是为了能够传承民族的经典。”昭觉民族中学校长勒勒曲尔说。

昭觉县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多年来坚持以保持彝族文化原生态为基本点,打造彝族文化新亮点,不断加大文化产品推广力度,鼓励民间文化保护性开发,把文化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积极与民共享,切实增强群众保护文化的主动性。同时积极扶持有知名度的文化传承人,树立标杆榜样,扩大影响力,增强民众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正因如此,昭觉县各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信仰、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得以原汁原味的保存,使得独具特色的毕摩文化、德古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漆器文化、婚丧文化得以原生态的传承,使得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和巧夺天工的传统工艺技艺得以完整呈现。

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的得到保护,昭觉县积极协调资金,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图书馆、文化馆、文管所、彝族服饰展示厅、彝族服饰文化艺术表演广场等。深挖民俗文化资源,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获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6项、州级17项、县级项。另外,注重健全保护机制,突出规划引领,积极聘请专家编制博什瓦黑岩画等文化遗产保护性规划。

“传承”,是使非遗文化持续具有生命力的核心因素。近年来,昭觉县更是创作排演了一批民族文艺精品,持续开展了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并以旅游开发为纽带,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文化建设呈现出强大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

在昭觉县比尔乡政府院坝里,欢笑声阵阵,人山人海的聚在一起,是因为昭觉县“三下乡”文艺宣讲团走进比尔乡了。在当天表演的13个节目中,彝语相声《语言专家》最受欢迎,两人穿着彝族盛装在舞台上说着、做着各种滑稽动作,让观众看得乐不可支:“真是两个怪才呀,太搞笑了!”

表演者沙马木乌和莫色阿沙是大凉山最受欢迎的文艺明星。从年至今,他们在相声艺术表演中,坚持把普通百姓的生活为主要题材,把当前生活的不良习惯变成段子,把彝族文化的经典融入其中,在诙谐幽默中传播着正能量,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着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想挖掘、积累、继承、弘扬彝族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沙马木乌、莫色阿沙在采访中说,当前,彝语相声的传承越来越凋零,或许在不久以后,这种彝族艺术表演形式将消亡,而目前他们要做的便是积极发现和培养编创、表演人才,用自己的努力推动彝语相声发展,让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源远流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古至今,非物质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它曾用千百年的时间不断积累壮大,但却又如同江河一般不断流逝。所消亡的,却是人类历史的记忆和民族文明的瑰宝。而在今天,昭觉正将先祖们在历史长河上所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一一拾起。这种“看不见”的文化不仅因为正在流失所以才显得珍贵,而是承载了民族千百年来走过的路,所以才越发的厚重。保护和传承文化,是让我们“回家的路”不迷失,是让民族的根与魂永远被留住。

“彝族文化走廊”——

昭觉文学正从民族走向世界

昭觉广袤的平原、肥沃的土地、奔腾的河流以及在那群山和森林怀抱的温暖,为昭觉孕育出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在这片土地,千年岁月的沉淀为养料,浇灌这颗种子萌芽、生根、抽出枝叶、茁壮成长。

27年前,彝族人中走出的文学巨匠吉狄马加正是在昭觉生活和学习。或许那时,是昭觉的风雪雨露、森林草木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的状况,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亦或许是这里的文学底蕴、文化氛围让他萌发了一次次创作的冲动,写下了一页一页优美的诗篇。

时光飞逝。到今天,文学的底蕴依然是昭觉县所拥有的宝贵财富,它继续刺激着一代一代的中青年作家坚持创作,一步一步崭露头角,走进文学高水平的殿堂。

年1月15日,第七届“四川文学奖”颁奖仪式在成都举行,这是每三年一届的、省内最高规格的文学奖,无数川内青年作家向往的文学圣地。而在这一次,昭觉县彝族青年诗人、作家阿克鸠射带着他的彝文长篇小说《雾中情缘》站在了颁奖台上,他的作品,是本届“少数民族”文学奖11部获奖作品中的“彝文独苗”。

在5年以后,阿克鸠射走进“悬崖村”,他目睹着脱贫攻坚以来贫困乡村发展、群众的致富以及民族的进步,激动地创作了纪实报告文学《悬崖村》,在文学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读者从书中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听时代奏响的华章。

“读完彝族青年作家、诗人阿克鸠射的纪实文学作品《悬崖村》,我的心里涌出一种既熟悉又疼痛的感觉。熟悉的是那片山与水,是那些人与物,是浓郁沉远的乡情;疼痛的是笼罩山水的光彩,是环绕人物的精神,是乡情中新鲜甜美的气息。这是一个从令人绝望的悬崖上打造出幸福生活的故事……”吉狄马加在评论中写道:阿克鸠射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生活与社会,以饱满的人性关怀与激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他的见闻、他的感动、他的思想,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透彻人心的泥土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时代的气息。由此,我对他致以深深的敬意!

——能够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学,是彝族诗人笔下的最美的诗。

所以,无数青年诗人、作家以自己创作的热情,推动着昭觉文学的发展,也努力推动着彝族文学从民族走向世界。

近年来,木帕古体、阿克鸠射、吉布鹰升分别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了多部作品集,并荣获各种奖项,还得到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重点扶持;木帕古体、阿克鸠射、吉布鹰升、马海里根、木帕古尔、阿育子吉、阿都拉且分别被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央翻译局彝文编译室推荐到鲁迅文学院学习深造;报告文学《向总书记报告:悬崖村如今大变样》获得《人民日报》全国一百部宣传十九大先进作品,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人民日报》“全国党媒携手迈进新时代”十九大融合报道精品展示市州媒体作品,长诗《雪之语》、散文集《自然课》等3部作品被中国作家协会列入、年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重点扶持作品,并陆续出版发行;阿克鸠射拍摄的2张摄影作品入选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改革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博物馆等联合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展出;阿克鸠射拍摄的摄影专辑《悬崖村之变》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欣喜翻阅。

与此同时,诸如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诸多艺术形式,也百花齐放勇攀高峰,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一项项成绩佐证着昭觉文学蓬勃发展的历程。从文学看文化,又悄然演绎着昭觉文化繁荣的故事——昭觉文化的繁荣,是从“民族”向着“世界”袒露出胸脯,它的“野心”继续追逐着民族文化崛起的梦想,它的方向指着更远、更广阔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