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记9月15日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
2023/2/11 来源:不详“等我好了,我一个拉一个,把村里的孩子带出瓦吉吉。”这是大凉山彝族姑娘阿尔克洛对父老乡亲们的承诺,也是她的梦想。
瓦吉吉,一个地处四川西南的小村庄,建村52年来,终于走出第一个本科生和第一个女大学生——阿尔克洛。她以分的成绩,被四川民族学院录取为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本土人才)。对很多人而言,这个成绩可能并不十分突出,但对瓦吉吉来说,确是零的突破,让孩子们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和力量。
当然,阿尔克洛付出的,也比普通人更多。除了上课时专心听讲,做好笔记,下课后,她也经常缠着老师问问题。学校晚上9点熄灯后,她就在厕所旁的路灯下看书。周末,别的同学去逛街买零食,她则留在校园里查漏补缺。
但她觉得自己努力得还不够,因为她可是全村的希望。高考前,乡亲们拉着她的手说,克洛,好好考!她既感动,又害怕,怕的是考不好,会让整个瓦吉吉失望。走到村口等车时,早已在此等候的村长阿尔尔莫递给她一个红包,里面装着元,让她赶考时买点水喝。她不敢收,拉着哥哥,一路小跑,逃离了村长的视线。
曾经的贫困让大凉山人对教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教育是凉山的希望,只有在扶智上下更大功夫,切断贫困代际传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为此,凉山在铆足劲头发展产业扶贫的同时,不忘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一村一幼”计划;开展控辍保学、做好入学复学;实施教育支持计划,促进师资力量均衡;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再穷不能穷教育。以阿尔克洛所在的美姑县为例,据报道,近三年来,该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连续增长;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21.4%、13.3%、18.6%,增长比例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
大量人、财、物投入的背后,是学校生源的不断丰富。阿尔克洛曾经的小学——洛俄依甘乡小学,修建于年,当时仅有19名学生,今年秋季开学时在校学生达到人。在新投入使用的校区里,综合教学楼、食堂、中央厨房、教师宿舍等一应俱全。
父辈观念的转变,无数次苦口婆心的劝说,各种学杂费、书费的减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得以踏进校园。但问题并未就此解决。对这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孩子来说,一旦跟不上课程进度,就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为让他们留下来、学下去,学校也是煞费苦心,通过开设彝绣、书法等各类兴趣班,既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更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爱好。此外,老师们的关怀照顾也不可或缺。年,刚到越西县大营盘学校求学时,阿尔克洛也曾因文化底子差、上课听不懂而失落彷徨,是班主任吴小龙的鼓励让她重燃希望。
如今,得益于扶贫政策,瓦吉吉村乃至大凉山的孩子们学习条件都已比阿尔克洛小时候好太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说,相信有了第一个,就会有更多人通过读书,走出这座悬崖上的彝家村寨。我们也相信定会如此,不仅因为前面有她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还因为有党和政府在背后鼓励和保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邢婷婷整理王婵设计)